持节番寮往复还,海声溪韵共潺湲。
红蕉径里居人少,紫蔗田边牧竖閒。
小队骎骎投野宿,前旌冉冉渡沙湾。
夕晖澹著倪黄笔,一抹平林数尺山。
持节番寮往复还,海声溪韵共潺湲。
红蕉径里居人少,紫蔗田边牧竖閒。
小队骎骎投野宿,前旌冉冉渡沙湾。
夕晖澹著倪黄笔,一抹平林数尺山。
这首《茅港道中》由清代诗人张湄所作,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茅港道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
首句“持节番寮往复还”,开篇即以“持节”二字,点明诗人肩负使命,往返于番寮之间,既显其公务繁忙,又透露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气息。接着“海声溪韵共潺湲”,将大海的波涛与溪水的潺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红蕉径里居人少,紫蔗田边牧竖閒。”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致。红蕉径上行人稀少,紫蔗田边牧童悠闲自得,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红蕉与紫蔗,色彩鲜明,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小队骎骎投野宿,前旌冉冉渡沙湾。”描述了行军队伍在野外宿营的情景。小队迅速而有序地安营扎寨,前导的旗帜缓缓移动,穿越沙湾,既体现了军事行动的严谨与效率,也流露出一种壮丽与豪迈。
最后,“夕晖澹著倪黄笔,一抹平林数尺山。”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如同画家倪瓒、黄公望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一抹平林,几座远山,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丽画卷,展现了诗人对旅途中的美好景色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
古刀幽磬初相触,千珠贯断落寒玉。
中曲又不喧,徘徊夜长月当轩。
如伴风流萦艳雪,更逐落花飘御园。
独凤寥寥有时隐,碧霄来下听还近。
燕姬有恨楚客愁,言之不尽声能尽。
末曲感我情,解幽释结和乐生。
壮士有仇未得报,拔剑欲去愤已平。
夜寒酒多愁遽明。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金塘回素波,中有双鸳鸯。
托身在清禁,和鸣君子旁。
顾此同林鸟,孤翼忽南翔。
生平志慷慨,何事独难忘。
本为四海人,岂得常相将。
丈夫重知已,万里同一乡。
黾勉效贞亮,德辉在岩廊。
莫忧青蝇多,和璧贵善藏。
执手不能语,怅矣结中肠。
旧稔岱宗名,今蹑岱宗巘。
浮空牣苍翠,巧笑神工浅。
并倨东龙躔,万古谁能遣。
天门与日观,登造即仙选。
终日扬栈车,何由巽芳藓。
山云独相识,细傍我舒卷。
遥拜碧云君,许我自裁剪。
居为我衾枕,行为我舆冕。
我愿本易求,仙凡那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