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邴曼容,出处知所据。
官馀六百石,辄自移疾去。
富贵非不怀,殆辱亦先虑。
嗟我材下中,叨恩最蕃庶。
尧庭纳言职,轩野方明御。
服衮作槐班,曳履南宫署。
虽经斥免诮,尚玷高华处。
徒有守直弦,何能借前箸。
愚甘六马对,谗恨三物诅。
年来感衰疾,倦鸟思返翥。
抗心望先哲,俯首惭昔誉。
西景尚可收,归辕未云遽。
傥以人望人,期君或吾恕。
贤哉邴曼容,出处知所据。
官馀六百石,辄自移疾去。
富贵非不怀,殆辱亦先虑。
嗟我材下中,叨恩最蕃庶。
尧庭纳言职,轩野方明御。
服衮作槐班,曳履南宫署。
虽经斥免诮,尚玷高华处。
徒有守直弦,何能借前箸。
愚甘六马对,谗恨三物诅。
年来感衰疾,倦鸟思返翥。
抗心望先哲,俯首惭昔誉。
西景尚可收,归辕未云遽。
傥以人望人,期君或吾恕。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内心世界,他对于仕途的态度和个人对待富贵的看法。诗人通过“贤哉邴曼容,出处知所据”开篇,以赞美之词肯定了某人的为人处世,从而引出了自身的感慨。“官馀六百石,辄自移疾去”表现了诗人对官职的淡然态度,他宁愿以患病为由辞去,也不愿深陷其中。富贵虽非不怀念,但诗人更多的是担忧它可能带来的羞辱。
接下来的“嗟我材下中,叨恩最蕃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所受的恩泽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接着,“尧庭纳言职,轩野方明御”写到了古代圣君尧的朝廷,接纳百官之言,轩辕(即黄帝)治理天下,以此比喻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服衮作槐班,曳履南宫署”则是诗人在描述自己的穿着和行走的情景,其中“服衮”指的是官员的正装,“作槐班”可能是指某种级别或职务的标志,而“曳履”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步态,显示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旧感到自己难以在高位上立足,故有“虽经斥免诮,尚玷高华处”之叹。紧接着,“徒有守直弦,何能借前箸”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自我能力的局限。他无法像古人那样以直弦(比喻正直)去影响世事,只能留下遗憾。
以下几句“愚甘六马对,谗恨三物诅”则是诗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无奈和不满,他宁愿选择简单、平静的生活,而非投身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随后,“年来感衰疾,倦鸟思返翥”表现了岁月流转带来的疾病和心灵上的疲惫,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抗心望先哲,俯首惭昔誉”显示出诗人对于古代贤者的仰望,同时也对自己过去的荣耀感到羞愧。“西景尚可收,归辕未云遽”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不确定性,而“傥以人望人,期君或吾恕”结尾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官员在职场中的挣扎、选择以及对待世事的态度。诗中充满了自省和反思,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