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慈悲愿观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场。
海漩三昧觉澄圆,三十二应施无畏。
有一众生发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识。
万仞峰前撒手过,观音岂复异人乎。
圣慈悲愿观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场。
海漩三昧觉澄圆,三十二应施无畏。
有一众生发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识。
万仞峰前撒手过,观音岂复异人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观世音赞》第六首,以赞颂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法力为主题。首句“圣慈悲愿观自在”表达了观音菩萨的神圣慈悲,以及她能自由自在地观照世间苦难。接着,“小白花山住道场”描绘了观音菩萨居住在清净之地,修行佛法的形象。
“海漩三昧觉澄圆”运用比喻,形容观音菩萨的智慧如海中漩涡般深邃,内心清明圆融。“三十二应施无畏”则指出观音菩萨具有三十二种化身,能够无所畏惧地普度众生。
“有一众生发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识”表达出观音菩萨对众生的广大悲愿,愿意帮助任何一个发愿求救的人,连同他们的烦恼和执念一起解脱。“万仞峰前撒手过”象征着观音菩萨在困难重重中也能轻易度过,显示其超凡的力量。
最后两句“观音岂复异人乎”直接肯定观音菩萨并非与众不同,而是与众生平等,皆具佛性,深化了对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精神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黄庭坚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对其慈悲精神的深刻理解。
一滩高五尺,十滩高五丈。
行尽铜溪四百滩,铜厓应当白云上。
厓上还有千万山,一重高出一重颠。
待到铜厓望乡国,始似从此看云閒。
山高如梯水如箭,到家早晚樱桃绽。
心随飞鸟去悠悠,白发红绷眼中见。
万里真成一梦游,茗山重认雨中舟。
桐花落尽春风老,杜宇催人坐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