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所自何所授,初变楷法为章奏。
当时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张伯英。
三人真迹已罕见,后来继之有羲献。
笔端变化妙入神,逸态雄姿看劲健。
风惊电掣浮云飞,蛟龙奋跃猛虎驰。
汉晋草法千载师,张颠藏真亦绝奇。
一代精艺才数辈,遗墨千人万人爱。
固知顿挫出腕力,亦用飞动生神采。
古来篆籀今已讹,何况隶草讹愈多。
吾书岂必论工致,诚悬有言当默识。
草书所自何所授,初变楷法为章奏。
当时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张伯英。
三人真迹已罕见,后来继之有羲献。
笔端变化妙入神,逸态雄姿看劲健。
风惊电掣浮云飞,蛟龙奋跃猛虎驰。
汉晋草法千载师,张颠藏真亦绝奇。
一代精艺才数辈,遗墨千人万人爱。
固知顿挫出腕力,亦用飞动生神采。
古来篆籀今已讹,何况隶草讹愈多。
吾书岂必论工致,诚悬有言当默识。
这首明代朱瞻基的《草书歌》描绘了草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诗中首先追溯草书的起源,提及崔瑗、杜度和张伯英三位草书大家,他们的真迹虽稀罕,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接着提到王羲之和王献之(羲献)的书法,强调其笔法变化精妙,风格逸态雄健。
诗人赞美张旭(张颠)的草书珍品,认为他是汉晋草法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充满生命力和神韵。随后指出,尽管历代涌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书法家,但张颠的藏真(即真迹)尤为奇特,受到大众的喜爱。
诗中还提到,草书艺术中的顿挫与飞动是书法家手腕力与神采的体现,而篆籀(古代汉字的一种书写风格)和隶书的变化更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多。最后,诗人借用钟繇(诚悬)的教诲,强调书法艺术在于内在的理解和领悟,而非外在的工致追求。
整首诗以流畅的笔触,展现了草书的魅力和书法家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幽人澹无营,拥书坐茅屋。
长日不停吟,短夕犹勤读。
一镫耿虚幌,载籍恣游目。
未惜蜡成灰,从教烟似纛。
移时微凉生,稍觉夜气扑。
流萤入户飞,栖鸟依枝宿。
动定虽异情,游止惬所欲。
何来拂镫蛾,捐躯赴炎燠。
岂欲资气焰,蹈火恐不速。
吟君《感物》诗,令我三叹服。
蛮触纷纭一炬枯,欣传露布达京都。
不因尘海欃枪患,肯发天威霹雳诛。
十二年华稽国法,九重筹算盼民苏。
连营匝合皆精旅,名将风流本宿儒。
立帜先登城属汉,挥戈直入地平吴。
狼奔豕突氛终扫,鼠尾牛头谶已符。
探本穷源恢大业,酬功覃赏壮皇图。
摇墀忭舞龙颜近,凤诏遥颁圣泽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