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举俊民族,蒿莱尘满户。
一室未扫除,颓厦安能柱。
名高物所败,器隘祸斯聚。
宣尼大圣人,栖栖时见侮。
矧彼泥中龙,高趾覆国武。
仲举俊民族,蒿莱尘满户。
一室未扫除,颓厦安能柱。
名高物所败,器隘祸斯聚。
宣尼大圣人,栖栖时见侮。
矧彼泥中龙,高趾覆国武。
此诗《咏史十三首(其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借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首句“仲举俊民族,蒿莱尘满户”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但生活简朴的人物形象,他虽有卓越的才能,却居住在杂草丛生、灰尘满布的简陋居所中,暗示了其不被世俗所重视或遭遇的困境。
接着,“一室未扫除,颓厦安能柱”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破败与不整洁,同时也暗喻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力量微弱,难以支撑起即将倾倒的局势。
“名高物所败,器隘祸斯聚”揭示了名望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当一个人的名声远大于其实际能力时,反而会招致祸患的聚集。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警示,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偏差。
“宣尼大圣人,栖栖时见侮”引用孔子的例子,强调了圣贤之人往往在世时遭受误解和轻视,与前文形成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最后,“矧彼泥中龙,高趾覆国武”以“泥中龙”比喻那些身处困境却仍怀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们的高远志向最终可能成为国家动荡的根源。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提醒人们警惕那些看似平凡却可能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
山阴故侯家,受射几世世。
袖有换鹅经,父子固多艺。
日高卧东床,吾祖得佳婿。
春风镜湖波,一夜雨新霁。
得句见眉睫,郁郁正相似。
先秦多古书,岁晚足奇字。
尽载米家船,长虹贯都市。
平章要风月,幡然适千里。
论士当及时,盐车有騄駬。
善护千金躯,斯民望桃李。
前日山茶冰雪中,东风得意试为容。
桃花笑日面皮破,柳叶抹烟眉晕重。
帘幕风前斜入燕,色香丛里闹团蜂。
湖山一梦残灯火,西子当年态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