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万六千日,一岁三百有六旬。
五十一万八千度,孟朔百八十分均。
即看金翼不停晷,后今视昔俯仰陈。
当秋未至盼秋来,哓哓者又何为哉。
卓午剧热思雨好,润滋荞菜丰收保。
早种禾黍兆固佳,雨速晴方不致潦。
掷笔大笑忆佛言,求欲无厌实烦恼。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岁三百有六旬。
五十一万八千度,孟朔百八十分均。
即看金翼不停晷,后今视昔俯仰陈。
当秋未至盼秋来,哓哓者又何为哉。
卓午剧热思雨好,润滋荞菜丰收保。
早种禾黍兆固佳,雨速晴方不致潦。
掷笔大笑忆佛言,求欲无厌实烦恼。
这首诗以时间的流转为起点,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岁月的无情。诗人通过“百年”、“一岁”、“五十一万八千度”等数字,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接着,诗人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如“金翼不停晷”、“孟朔百八十分均”,表达了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
在描述季节变换时,诗人以“当秋未至盼秋来”表达了一种期待与无奈交织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依赖。接下来,“哓哓者又何为哉”的疑问,似乎是对那些在季节更替中无所作为的人的感慨,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诗中还涉及到了农业活动,如“卓午剧热思雨好,润滋荞菜丰收保”,体现了对农业生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视。通过“早种禾黍兆固佳,雨速晴方不致潦”,诗人表达了对适时农事和天气变化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丰收的期盼。
最后,“掷笔大笑忆佛言,求欲无厌实烦恼”两句,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蕴含了对人生追求与欲望的反思。诗人通过回忆佛教教义,表达了对过度追求欲望可能导致烦恼的警醒,倡导一种平和、知足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融合了对时间、自然、农业、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