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尽秾华是此君,碧栏银沼醉氤氲。
全凭出格幽微韵,体出无声大古文。
定里只消风引月,梦来唯觉水依云。
袜材写尽湖州派,清冷知他闻不闻。
削尽秾华是此君,碧栏银沼醉氤氲。
全凭出格幽微韵,体出无声大古文。
定里只消风引月,梦来唯觉水依云。
袜材写尽湖州派,清冷知他闻不闻。
这首《竹香(其二)》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独特的气质与韵味。
首句“削尽秾华是此君”,以“削尽秾华”形容竹子去除了繁花似锦的装饰,突出其清雅脱俗的本色,将竹子比作“此君”,赋予了竹子人格化的尊贵地位。接下来,“碧栏银沼醉氤氲”一句,通过“碧栏银沼”这一富有画面感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竹子仿佛在这样的环境中沉醉,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
“全凭出格幽微韵,体出无声大古文”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竹子的内在美和精神境界。这里的“出格”不仅指竹子超越了常规的形态,更象征着其超凡脱俗的精神特质。“幽微韵”则强调了竹子所蕴含的深邃而微妙的美感,而“无声大古文”则是对竹子内在精神的深刻赞美,暗示竹子虽无言,却能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定里只消风引月,梦来唯觉水依云”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竹子在自然界的动态之美。竹子似乎在风中轻轻摇曳,引动月光,又仿佛在梦境中与流水、白云相依相伴,展现出竹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景象。
最后,“袜材写尽湖州派,清冷知他闻不闻”两句,以“袜材”比喻竹子的用途,暗示竹子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实用之物。这里提到的“湖州派”可能是指竹子制品的传统工艺流派,强调了竹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最后一句“清冷知他闻不闻”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竹子独特魅力的思考,既是对竹子清冷之美的赞叹,也暗含了对世人是否能真正欣赏并理解竹子之美的疑问。
综上所述,《竹香(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魅力及其在自然与文化中的深远意义,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九日西城路。滟平川、黄云万顷,碧山无数。
百尺危楼堪眺望,抖擞征衫尘土。
又惹起、悲凉今古。
佩玉鸣銮春梦断,赖高情、且作风烟主。
嗟往事,向谁语。人生适意真难遇。
对西风、满浮大白,狂歌起舞。
便得腰悬黄金印,于世涓埃何补。
愈想起、渊明高趣。
莫唱当年朝士曲,怕黄花、红叶俱凄楚。
愁正在,雁飞处。
人间华丽,恰似风前烛。
万事转头空,世外隐、仙家清福。
灵峰霞洞,四序不知秋,松为伴,竹为邻,闲唱无生曲。
琴书乐性,道用调金木。
炼出九霄身,六铢挂、朝元去速。
永无生老,升入大罗天,任世海,变桑田,真与神仙逐。
神仙风范,长生门户,从来道德为基。
馀外万般,留心一念,颠狂造作皆非。真教示开迷。
自上古轩辕,龙驾齐飞。
代代相传授,至今日,尽归依。虚无千圣同规。
盖摧残嗜欲,剖判天机。
贪利喻信雠,观身似梦,婪耽不整容仪。
恬素返希夷,任垢面蓬头,纸袄麻衣。
行满都抛却,泛寥廓,步云霓。
天生懒惰。爱静处坦然,开怀澄坐。
面垢头鬅,养疏慵,消灾祸。无萦无系随缘过。
也不会、焚烧香火。啰噔哩噔,鸾歌舌诞,恣情吟和。
南柯梦中识破。把蜗角蝇头,身心摧挫。
手握灵芝,泛无何,谁知我。清风皓月时相贺。
杳冥中、修成仙果。了然归去,绵绵九天高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