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逆旅,浮生远行客。
大无万里异,远不百年役。
乘流惟其遇,得性从所适。
何必思旧乡,而复名一宅。
此邦非吾土,此庐非我迹。
彼我苟巳齐,宾主不足择。
终树宿所好,及閒易为力。
芳草十馀品,往往手自植。
春风二月交,重叠庭下碧。
欣欣生意好,一一见颜色。
对之默终日,澹若无情极。
四时背人驰,壮士每叹息。
忧来忽无方,外物不可释。
中和一相伐,头发先为白。
萱乎尔能忘,于我独有德。
天地大逆旅,浮生远行客。
大无万里异,远不百年役。
乘流惟其遇,得性从所适。
何必思旧乡,而复名一宅。
此邦非吾土,此庐非我迹。
彼我苟巳齐,宾主不足择。
终树宿所好,及閒易为力。
芳草十馀品,往往手自植。
春风二月交,重叠庭下碧。
欣欣生意好,一一见颜色。
对之默终日,澹若无情极。
四时背人驰,壮士每叹息。
忧来忽无方,外物不可释。
中和一相伐,头发先为白。
萱乎尔能忘,于我独有德。
这首诗《新种杂花树》是宋代诗人刘敞的作品,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天地大逆旅,浮生远行客。”诗人以天地比作大逆旅,将人生比喻为远行的旅客,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宇宙广阔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大无万里异,远不百年役。”在广阔的天地间,无论是距离还是时间,都显得微不足道,强调了人生的平凡与渺小。
“乘流惟其遇,得性从所适。”诗人认为顺应自然,随性而为,不必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束缚,体现了他追求自由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何必思旧乡,而复名一宅。”诗人提出疑问,是否真的需要怀念故乡,拥有固定的居所,暗示了他对流动生活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此邦非吾土,此庐非我迹。”身处异乡,诗人并未感到归属感的缺失,反而更加珍惜当下,体现了他的豁达与超脱。
“彼我苟巳齐,宾主不足择。”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境平和,便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无需刻意选择。
“终树宿所好,及閒易为力。”诗人最终选择了种植树木作为自己的爱好,即使在闲暇之时也能有所作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芳草十馀品,往往手自植。”诗人亲手种植了多种花草,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寄托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春风二月交,重叠庭下碧。”春风吹过,庭园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诗人借此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的春景图。
“欣欣生意好,一一见颜色。”万物在春天的滋养下,展现出勃勃生机,诗人对此感到欣喜。
“对之默终日,澹若无情极。”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保持内心的宁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时背人驰,壮士每叹息。”四季更迭,时光匆匆,诗人感叹岁月如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忧来忽无方,外物不可释。”忧愁随时而来,难以预料,诗人认识到外界事物无法完全掌控,需学会放下。
“中和一相伐,头发先为白。”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身体的衰老,诗人借此表达对内心平衡的渴望。
“萱乎尔能忘,于我独有德。”萱草能忘忧,对诗人而言,它具有独特的美德,象征着诗人对心灵慰藉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挟策上燕京,翩翩万里程。
帆摇扬子渡,雁背越王城。
岁暮风尘色,天涯雨雪声。
乘春偕上计,谒帝入承明。
骏索千金价,科登片玉名。
御堤看弱柳,禁苑听新莺。
谏猎文章丽,凌云气象横。
直窥中秘册,漫请少年缨。
沧海龙初起,丹山凤乍鸣。
柏梁多唱和,莫不寄柴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