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颊山如画,分题笔有花。
文曾誇隐鹄,珠已握灵蛇。
树密秋光媚,台高月色赊。
不须问蓬岛,大药在邻家。
拄颊山如画,分题笔有花。
文曾誇隐鹄,珠已握灵蛇。
树密秋光媚,台高月色赊。
不须问蓬岛,大药在邻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山景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巧妙融合。首句“拄颊山如画”,以“拄颊”这一动作,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驻足山前,凝神观赏的情态,山峦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跃然眼前。接下来,“分题笔有花”,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如同绽放的花朵,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曾誇隐鹄,珠已握灵蛇”两句,运用了典故,隐鹄和灵蛇分别象征着才华与智慧,表达了诗人对邓玄度观察才情出众、智慧超群的赞誉。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或友人尹用平、温尔惇才华的自许或相许。
“树密秋光媚,台高月色赊”描绘了深秋时节,树木繁茂,月色朦胧,景色宜人。这里的“媚”字,赋予了秋光以女性般的柔美与娇艳,而“赊”字,则生动地表现了月色似乎在等待、延宕,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遐想。
最后,“不须问蓬岛,大药在邻家”一句,借用了道家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和长生不老的“大药”,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对友情的珍视。诗人认为,真正的幸福与长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身边的友谊与日常的美好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对友情、才智与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追求。
东来谁迎使君车,知是丈人屋上乌。
丈人今年二毛初,登楼上马不用扶。
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
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春波如天涨平湖,鞓红照坐香生肤。
帣鞲上寿白玉壶,公堂登歌《凤将雏》。
诸孙欢笑争挽须,蜀人画作西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