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痛赋鼓盆歌,大数限人可奈何。
果使灵台真不昧,梦魂会处亦曾多。
当年痛赋鼓盆歌,大数限人可奈何。
果使灵台真不昧,梦魂会处亦曾多。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王恩汾所作,名为《题赵维松学兄皦日图五首(其二)》。诗中蕴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死的思考。
“当年痛赋鼓盆歌”,开篇即以“鼓盆歌”这一典故引入,鼓盆歌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是庄子悼念其妻时所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这里诗人以“痛赋”二字,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哀思与不舍。
“大数限人可奈何”,接着诗人感叹生命的有限性,指出无论多么痛心,生命的大限是无法改变的,表达了对命运无奈的感慨。
“果使灵台真不昧”,“灵台”在古代哲学中常指心灵或意识,此处可能暗含着对灵魂不死、精神永恒的期待。诗人提出如果心灵真正清明,那么即使肉体消逝,精神世界仍能留下痕迹。
“梦魂会处亦曾多”,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精神与存在的关系。诗人认为,在梦境与现实交汇之处,灵魂与精神世界仍然可以有所交流与存在,暗示了即使肉体死亡,精神世界依然可以以某种形式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庄重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死亡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与感悟。
人閒佳处,嫩莎晴沙路。春意教联作鸳谱。
若谁人、说不成好因缘。原约定、咫尺银河双渡。
如何多反覆,好个仙郎,抵死犹将彩幡护。
可恨是东风,特地狂吹,愁不做、落花废墟。
到一旦、花枝竟摧残,始知道、封姨恶过于虎。
羡绯罗、烛吐银墙。灯影背、响鸣珰。
夹路如花还似雾,戟门前、步步荀香。
剧怜春夜,花融锦瑟,月亚金堂。
况画眉夫婿,清河小弟,杜曲诸郎。
纱笼徐引,绣幕斜张。蓝桥捣就元霜。
琼岛仙花偏并蒂,珠帘畔、一朵笙囊。
朝来更喜,五铢裙细,百子钗长。
问傍人、宜称何如,生憎唤作宫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