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誇朗朗与昭昭,大漠凄清天泬寥。
万里阴晴同此夕,千秋吟赏逮今宵。
繁弦急管声翻闹,毡室藤窗兴自饶。
莫更翠峰升极顶,嫦娥那许便呼招。
岂誇朗朗与昭昭,大漠凄清天泬寥。
万里阴晴同此夕,千秋吟赏逮今宵。
繁弦急管声翻闹,毡室藤窗兴自饶。
莫更翠峰升极顶,嫦娥那许便呼招。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的明亮与大漠的辽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首句“岂誇朗朗与昭昭”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月光的明亮并不需要夸耀,直接点明了中秋之夜月色的辉煌。接着,“大漠凄清天泬寥”一句,通过对比大漠的空旷与天空的辽阔,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广阔。
“万里阴晴同此夕,千秋吟赏逮今宵”则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能在这一晚共同欣赏到月亮的美好,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中秋之夜的美景传颂至今。接下来,“繁弦急管声翻闹,毡室藤窗兴自饶”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热闹场景,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充满了欢庆的气氛,音乐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最后,“莫更翠峰升极顶,嫦娥那许便呼招”以神话传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间情的独到见解,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