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齿颊风萧骚,幽姿不许霜松高。
南来苍玉不盈束,已觉饮兴翻云涛。
诗家胸次自宜此,尚嫌烟火须烹炰。
想像南风吹万竹,箨龙正恐称冤号。
石盆养鱼心自苦,仰羡鸲鸲云间巢。
眼中岁旱土不膏,长镵后虑山无毛。
退食归来北窗梦,山巅朱凤声嗷嗷。
梦回齿颊风萧骚,幽姿不许霜松高。
南来苍玉不盈束,已觉饮兴翻云涛。
诗家胸次自宜此,尚嫌烟火须烹炰。
想像南风吹万竹,箨龙正恐称冤号。
石盆养鱼心自苦,仰羡鸲鸲云间巢。
眼中岁旱土不膏,长镵后虑山无毛。
退食归来北窗梦,山巅朱凤声嗷嗷。
这首诗《食笋》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食用竹笋的独特感受与想象。
首先,诗中以“梦回齿颊风萧骚”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仿佛在梦中品尝到竹笋的美味,口中仍留有清风般的凉爽感。接着,“幽姿不许霜松高”一句,以竹笋的清雅之姿,比拟其难以被霜雪所掩盖的坚韧生命力,暗示竹笋虽为植物,却有着不凡的精神品质。
“南来苍玉不盈束,已觉饮兴翻云涛”则进一步描述了竹笋的珍贵与诱人,如同南方来的苍翠玉石,虽小却能激发诗人的饮兴,仿佛在心中激起波澜壮阔的云涛。这不仅表现了竹笋的美味,也体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诗家胸次自宜此,尚嫌烟火须烹炰”表明诗人认为这样的美味应出自诗人的内心,而不仅仅是通过烹饪的烟火气来实现。这里巧妙地将美食与诗歌艺术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接下来,“想像南风吹万竹,箨龙正恐称冤号”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设想在南风的吹拂下,成千上万的竹子生长,其中的箨龙(竹笋的别名)似乎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哀鸣。这一句既展现了竹林的生机勃勃,又暗含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石盆养鱼心自苦,仰羡鸲鸲云间巢”则转向对其他自然景象的感慨,石盆中的鱼儿或许感到孤独与苦闷,诗人却羡慕云间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最后,“眼中岁旱土不膏,长镵后虑山无毛”描绘了一幅干旱时节土地贫瘠的画面,预示着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而“退食归来北窗梦,山巅朱凤声嗷嗷”则以梦境结束,山巅传来朱凤的哀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担忧,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食用竹笋的体验与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