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忧民物热忧身,独卧虚堂老病人。
态似儿童欣水石,情如野客懒衣巾。
云中树色披图幻,山下泉声入梦频。
短壑青松空在口,肩舆曾不到东津。
旱忧民物热忧身,独卧虚堂老病人。
态似儿童欣水石,情如野客懒衣巾。
云中树色披图幻,山下泉声入梦频。
短壑青松空在口,肩舆曾不到东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酷暑时的内心感受与外在景象。首句“旱忧民物热忧身”,开篇即点出主题,诗人不仅为干旱忧虑百姓生计,也为酷热担忧自身健康,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接着,“独卧虚堂老病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空旷的厅堂中独自躺卧,因年老体弱而感到不适的情景。
“态似儿童欣水石,情如野客懒衣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面对清凉水石时的喜悦比作孩童般天真无邪,同时又以“野客”的形象自喻,表达出诗人厌倦尘世束缚、向往自然自由的心态。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环境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云中树色披图幻,山下泉声入梦频”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诗人想象着云雾缭绕中的树木仿佛展开了一幅奇幻的画卷,而山下的泉水声则频繁地进入他的梦境,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短壑青松空在口,肩舆曾不到东津”两句,通过“短壑青松”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未能亲临实地欣赏美景的遗憾。其中,“肩舆”指代乘坐的交通工具,表明诗人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前往东津,只能通过想象来满足对自然风光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酷暑时的复杂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碎飘灯梦绮堕虚廊,依稀听鸣环。
恁流苏一桁,红楼半角,相望阑珊。
故国秋风万户,起踏小帘间。
忆近花铃语,淹过春间。
陡顿月沉声急,和卷茅战叶,消息漫漫。
似昆阳风雨,飞动却无端。
想依然、佳人庭宇,问诉情、谁分蹑虚孱。
垂杨畔,系斑骓处,掩恨幽单。
古墙阴,添花绚彩,茸茸闹春绣。雨声归后。
疑瞰户梅鬟,钿翠光溜。去来燕子还知否。
巢泥寻故有。又几日、绿尘蛛闹,双鸳从去久。
潇湘岸边扫愁多,琅干上、点泪斑斑文秀。
凭认取,冰霜凝,黛痕依旧。
人间事、自今自古,幽恨对、闲庭关半亩。
便谢了、席门车辙,斜阳明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