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此地一悲歌,东望营丘西大河。
惆怅当年曾赐履,茫茫故垒野烟多。
曾经此地一悲歌,东望营丘西大河。
惆怅当年曾赐履,茫茫故垒野烟多。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巍所作的《过无棣旧城》。诗中描绘了诗人路过废弃古城时的感慨与思绪。首句“曾经此地一悲歌”,以一种淡淡的哀愁开始,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接着,“东望营丘西大河”两句,通过空间方位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的历史场景之中,大河与营丘的壮丽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着历史的厚重感。
“惆怅当年曾赐履”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赐履”可能是指古代帝王赐予臣子鞋子的典故,象征着权力与恩宠。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往昔荣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无奈与惋惜。最后一句“茫茫故垒野烟多”,以景结情,用广阔的废墟和缭绕的野烟,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意境,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荒凉对比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昔日寻春地,今来感岁华。
人行已荒径,花发半枯槎。
高榭林端出,残阳水外斜。
聊持一樽酒,徙倚忆天涯。
能棋好饮一道士,醉墨狂吟二谪仙。
道士不闻乘白鹤,谪仙今已掩黄泉。
古来豪杰皆如此,谁拂尘埃为惘然。
华发郎官才调美,更将新句续遗篇。
燕云逆胡著柘黄,仁人烈士集太行。
已闻泣涕拜明诏,共挟金舆归大梁。
安得山人一双剑,走入云中看不见。
人间夜半风雨时,逆胡首奏延和殿。
我生四十无所成,荆淮好汉为知音。
丈夫志在仁义耳,麟阁貂冠非本心。
功成剑化两龙去,我亦变名入烟雾。
此时再拜康山人,九霄客星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