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二南寺》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二南寺》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澄潭下无底,将渡又安能。

惯上横空木,轻生此寺僧。

晓鱼闻考考,石塔见层层。

不到殊非恶,他年记未曾。

(0)
注释
澄潭:清澈的潭水。
无底:深不见底。
将渡:想要渡过。
安能:怎能轻易。
惯上:习惯于。
横空木:在空中横越树木。
轻生:看淡生命。
晓鱼:清晨的鱼儿。
考考:诵经声。
石塔:石塔。
层层:一层层。
不到:如果不能到达。
殊非:并非。
恶:坏事。
他年:将来。
记未曾:未经历过的。
翻译
清澈的潭水深不见底,想要渡过又能怎能轻易做到。
僧人习惯于在空中横越树木,对生命看得很淡泊。
清晨的鱼儿听到诵经声,石塔一层层清晰可见。
如果不能到达这里并非坏事,将来或许会成为未竟的遗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二)南寺》。诗人以澄潭为背景,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出一种超脱与淡然的意境。

"澄潭下无底,将渡又安能",开篇以深不可测的潭水象征着未知或困境,暗示出僧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从容不迫。"惯上横空木",形象地描绘僧人在潭边高大的树木间穿梭,表现出僧人的修行生活和对自然的亲近。

"轻生此寺僧",这里的“轻生”并非指轻视生命,而是指僧人看淡生死,心境超脱。接下来的"晓鱼闻考考,石塔见层层",通过描绘早晨鱼儿的游动声和层层叠叠的石塔,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禅意氛围。

最后两句"不到殊非恶,他年记未曾",表达了诗人对于未到此地游览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这段经历的珍视,暗含着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写景抒怀,寓哲理于山水之间,展现了苏辙清新淡雅的诗风和对僧人生活的理解和敬仰。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寒夜

霜叶烧残更寂历,寒灰拨尽独沉吟。

细看隐隐云留象,默感生生造化心。

(0)

观湖

先声隐隐远如雷,高浪排空雪作堆。

欲记新题何处写,伊谁一醉菊花杯。

(0)

晓起即事·其二

条风暖雨来,晨烟村冥漠。

北牖时独开,纷纷李花落。

(0)

杨柳

婵娟杨柳枝,烟雨涵芳姿。

托根近孤松,苍翠相因依。

颇谓颜色好,可同岁寒期。

岂知霜未坠,素叶先纷飞。

(0)

除夕有感

流光冉冉岁华穷,不尽烦忧感慨中。

千里将家思有托,两朝叨禄愧无功。

文章早幸归词苑,礼乐何能辅秩宗。

四十五年如梦里,明朝依旧对东风。

(0)

晚泊天津望海有作

船窗南望路漫漫,一曲沧洲俯碧湍。

水国云深帆影断,海门天阔雁声寒。

离忧未信江湖远,醉眼全惊岛屿宽。

回首帝京三百里,不胜清梦绕长安。

(0)
诗词分类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诗人
枚乘 阎选 李翱 邹应龙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刘球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