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畔覆青坡,第六桥头蘸碧波。
凤管龙笙春寂寂,绿阴终日伴渔歌。
百花洲畔覆青坡,第六桥头蘸碧波。
凤管龙笙春寂寂,绿阴终日伴渔歌。
这首诗描绘了百花洲畔的景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宁静之感。首句“百花洲畔覆青坡”,以“覆青坡”生动地描绘出一片青翠欲滴的景象,仿佛整个山坡都被绿色覆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第六桥头蘸碧波”一句,通过“蘸碧波”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桥头与水面的亲密接触,水波轻轻荡漾,与桥面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画面。
后两句“凤管龙笙春寂寂,绿阴终日伴渔歌”,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的氛围。这里使用了“凤管龙笙”这一古典意象,象征着音乐的美妙与高雅,但“春寂寂”一词却巧妙地与之形成对比,暗示了春天的寂静与内敛。同时,“绿阴终日伴渔歌”则将自然界的静美与人类生活的和谐融合在一起,绿树成荫之下,渔歌唱响,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乡村生活图景。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
昔我往矣,作为此诗。凡百君子,谅不我知。
惟彼硕人,眷眷怀顾。彼何人斯,可与晤语。
召彼故老,周爰咨询。予忖度之,所谓伊人。
实获我心,将恐将惧。颜如渥丹,畏此谴怒。
维彼硕人,顾我则笑。如切如磋,匪怒伊教。
自古在昔,哀鸣嗷嗷。袖如充耳,莫我肯劳。
嗟我农夫,出自幽谷。如蜩如螗,其何能淑。
维彼硕人,追琢其章。欲报之德,不可弭忘。
长安城头乌夜栖,长安道上行人稀。
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
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著白接䍦。
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
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
道傍观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
龙眠居士画无比,摇毫弄笔长风起。
酒酣闭目望穷途,纸上轩昂无乃似。
君不学长安游侠誇年少,臂鹰挟弹章台道。
君不能提携长剑取灵武,指挥猛士驱貔虎。
胡为脚踏梁宋尘,终日飘飘无定所。
武陵桃源春欲暮,白水青山起烟雾。
竹杖芒鞋归去来,头巾任挂三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