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寺三年别,西湖十里程。
山门桥上转,石路阁中行。
地入千重险,江分一面平。
引藤闻鼠乱,窥洞见龙惊。
嶂月排檐出,屏风倚槛成。
猿寻青壁过,树绕碧崖生。
小殿灵云影,高廊下水声。
何当还梦谢,尽我一诗情。
北寺三年别,西湖十里程。
山门桥上转,石路阁中行。
地入千重险,江分一面平。
引藤闻鼠乱,窥洞见龙惊。
嶂月排檐出,屏风倚槛成。
猿寻青壁过,树绕碧崖生。
小殿灵云影,高廊下水声。
何当还梦谢,尽我一诗情。
这首诗描绘了灵岩寺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邃的佛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北寺与西湖的距离、山门、石路、地势险峻、江面平静、藤蔓、老鼠、洞穴、龙、月光、屏风、走廊、水声等元素巧妙融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首句“北寺三年别,西湖十里程”,以时空距离拉开序幕,暗示了诗人与北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西湖美景的向往。接下来,“山门桥上转,石路阁中行”描绘了进入寺庙的路径,通过“转”和“行”的动态描写,展现了行走过程中的变化与探索感。
“地入千重险,江分一面平”对比了地势的险峻与江面的宁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和谐之美。而“引藤闻鼠乱,窥洞见龙惊”则通过动物的活动,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奇妙与不可预测性。
“嶂月排檐出,屏风倚槛成”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从屋檐间排泄而出,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落的情景;“屏风倚槛成”则可能是指屏风与栏杆相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
“猿寻青壁过,树绕碧崖生”通过猿猴在青壁间穿行和树木环绕碧崖生长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自然景观的层次感,同时也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殿灵云影,高廊下水声”则将视线转向庙宇内部,通过“灵云影”和“下水声”这两个细节,既表现了寺庙的庄严与神秘,也暗示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交融。
最后,“何当还梦谢,尽我一诗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再次回到北寺,体验那份宁静与祥和的渴望,以及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情感与感悟的愿望。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灵岩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神秘,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