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重宿妆凝,地偏春睡足。
卜夜到横参,却须高举烛。
露重宿妆凝,地偏春睡足。
卜夜到横参,却须高举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慵懒的春日午睡图景。首句“露重宿妆凝”以露水的厚重暗示夜晚的深沉,同时暗喻了女子在夜晚的静谧中,妆容未散,仿佛是自然界的露珠与女子的妆容相互映照,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地偏春睡足”则点明了地点的偏僻和季节的温暖,女子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休息,享受着春天带来的宁静与舒适。
“卜夜到横参,却须高举烛”两句则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从傍晚到夜晚的过渡。卜夜,即占卜夜晚的时间,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古代计时的方式,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横参,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用来表示特定的时刻。这两句诗通过时间的变化,既表现了夜晚的降临,也暗示了女子在享受完一天的宁静后,需要借助烛光继续她的活动或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午后至夜晚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活情趣和自然之美。
嗟我去国久,得君如得归。
今君舍我去,从此故人稀。
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语非。
佳人西方子,佩服贝与玑。
宛兮若处女,未始识户扉。
何必识户扉,潜玉有光辉。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
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
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
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
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
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
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
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
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
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