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亦有竺,东方亦有竺。
试问为异同,两三原是六。
真偈空水泥,妙曲丝竹肉。
可惜门外汉,不如屋里宿。
西方亦有竺,东方亦有竺。
试问为异同,两三原是六。
真偈空水泥,妙曲丝竹肉。
可惜门外汉,不如屋里宿。
这首诗以对“东竺”与“西竺”的对比,探讨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诗人通过“试问为异同,两三原是六”的提问,引出佛法的深奥和广泛,指出看似不同的东西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同“两三原是六”,表面的差异背后隐藏着统一的本质。
接着,“真偈空水泥,妙曲丝竹肉”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精义。这里将佛法比作“空水泥”和“丝竹肉”,前者强调佛法的空灵和超越物质的层面,后者则暗示佛法在生活艺术中的体现,即音乐与美的融合。这两句诗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思想与具体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展现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响。
最后,“可惜门外汉,不如屋里宿”表达了对未能深入理解佛法、未能真正融入佛法精神的遗憾。诗人认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领略佛法的深邃和美妙,而仅仅停留在表面,就如同门外汉,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竺”与“西竺”的对比,以及对佛法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到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江山如此,年华依旧,分明又度春宵。
银鸭吐香,莲铜滴月,朱栏瘦拂长条。闲倚玉屏腰。
见鬓云送懒,罗袜藏娇怕被花窥,一天风露近蓝桥。
幽情惯是无聊。记青绫宠爱,红砑丰标。
隋苑莺残,吴宫叶冷,苍茫昨日今朝。清梦转迢迢。
望碧天草色,烟雨凄遥。
无计留春,泪丝偷印美人蕉。
百城民社,却等闲抛去,故园归早。
旧识黄莺双白鹭,重赴主人林岛。
活水拖蓝,修林染碧,托出银蟾皎。
蛮姬捧砚,两弯眉如扫。
频向槛外澄观,伍塘帆远,只比寒鸦小。
麦浪交风闻雉雊,北郭青青未了。
十万兵藏,五千轻授,丙夜凭搜讨。
渔歌唱和,一场春梦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