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石经山,莲峰吐金碧。
秀气钟芯题,胜槩拟西域。
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
琬公惧变灭,铁笔写苍石。
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
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
流传鄙简编,坚固陋板刻。
深由地穴藏,高从岩洞积。
初疑神鬼工,乃著造化迹。
延洪胜汲冢,防虞犹孔壁。
不畏野火烧,讵愁藓苔蚀。
兹山既无尽,是法宁有极。
如何大业间,得此至人出。
幽明获尔利,乾坤配其德。
大哉弘法心,吾徒可为则。
峨峨石经山,莲峰吐金碧。
秀气钟芯题,胜槩拟西域。
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
琬公惧变灭,铁笔写苍石。
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
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
流传鄙简编,坚固陋板刻。
深由地穴藏,高从岩洞积。
初疑神鬼工,乃著造化迹。
延洪胜汲冢,防虞犹孔壁。
不畏野火烧,讵愁藓苔蚀。
兹山既无尽,是法宁有极。
如何大业间,得此至人出。
幽明获尔利,乾坤配其德。
大哉弘法心,吾徒可为则。
这首诗描绘了石经山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开篇以“峨峨石经山,莲峰吐金碧”描绘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瑰丽。接着“秀气钟芯题,胜槩拟西域”赞美山中灵气汇聚,胜景堪比西域奇观。诗人进一步提到石经山的历史文化价值,“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暗示这里藏有丰富的佛教经典,经过众多译者的辛勤工作得以流传。琬公的铁笔书写在苍石上,使得这些文字得以永存,如同“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展现出文字的珍贵与古老。
诗人感慨于石经山的保存与传承,“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强调了历代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对石经山的保存方式提出赞赏,“流传鄙简编,坚固陋板刻”,认为石刻比简编和木版印刷更为长久可靠。石经山的藏书如同“深由地穴藏,高从岩洞积”,隐秘而安全,仿佛是自然界的守护者。
诗人想象石经山的奇迹,“初疑神鬼工,乃著造化迹”,赞叹其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石经山的敬仰之情,“延洪胜汲冢,防虞犹孔壁”,将其与古代的文献保护相提并论。面对自然与时间的考验,“不畏野火烧,讵愁藓苔蚀”,石经山上的文字依然坚不可摧。
诗中还提到“兹山既无尽,是法宁有极”,表达了对石经山无限宝藏的敬畏,以及对佛法无边的信仰。“如何大业间,得此至人出”,感叹在这样的伟大事业中,能有如此高德之人出现。最后,“幽明获尔利,乾坤配其德”,赞美了石经山对于世间万物的恩惠与天地间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石经山作为文化与信仰圣地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的崇敬之情。
昔闻幕阜古洞天,偶驰瘦马行山前。
诸峰却立一峰出,苍龙堕地走复蟠。
谁烧丹灶汲丹井,绝顶万丈巢飞仙。
扪萝攀磴敢惮险,欲往未有一日閒。
仙翁见我定拍手,笑我诘曲来人间。
雨淋日炙行路难,何如鸾鹤游云端。
人生不比金石坚,向来青鬓今苍颜。
百年富贵草头露,何乃自苦縻一官。
虽无道骨可不死,亦欲早挂头上冠。
南山之南北山北,筑屋翠微高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