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柴桑里,独怜征士家。
牵衣从稚子,随处看幽花。
把酒秋山净,餐英夕露华。
陶然乘醉后,策杖不将车。
昔日柴桑里,独怜征士家。
牵衣从稚子,随处看幽花。
把酒秋山净,餐英夕露华。
陶然乘醉后,策杖不将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征士在柴桑里的生活情景,充满了田园诗意与隐逸情怀。首句“昔日柴桑里”,点明地点,暗示出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接着,“独怜征士家”一句,直接表达了对这位长期在外征战、如今归隐的士人的深情怜悯和敬意。
“牵衣从稚子,随处看幽花。”描绘了征士与幼小的孩子一同漫步于自然之中,孩子天真无邪地拉着父亲的手,四处探寻着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美丽花朵。这一场景温馨而充满生机,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把酒秋山净,餐英夕露华。”进一步渲染了诗中人物的生活情趣。在秋日的山林间,征士举杯畅饮,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纯净。餐英,即食用菊花,这里借指采食野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亲近。夕阳下,露珠晶莹,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佳肴,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最后,“陶然乘醉后,策杖不将车。”表达了诗人醉后的悠然自得,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醉意朦胧中,他手持拐杖,悠然行走,似乎已经忘却了世俗的纷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态,正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征士归隐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其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充满了浓厚的田园诗风和隐逸情怀。
堕地酴醾如雪,晚莺呼酒醒。
尚著眼、隔水帘栊,垂杨色、绿上空亭。
鸥边新愁已到,尊前客、怕拂丝鬓青。
悄倚阑、满目风花,平泉地、散落羁思盈。
未省倦游去程。吴阊影事,何时叠鼓投琼。
翠杓波清,十年话,带愁听。
沈沈夜镫无语,总销尽,故园情。
花飞凤城,东风较梦短,铅泪零。
一枕春酲,相伴画堂,羁绪天阔。
江南信息沈沈,水驿芳梅谁折。
荒阑偎久,未信笛里关山,玉龙犹噤黄昏雪。
空外暮笳声,送飘镫时节。歌发。
闹红香榭,归鹤春城,顿忘离别。
留恋斜阳,只有鹃声凄绝。
不知临镜,画出几许宫眉,新妆消与愁千结。
拥髻已无言,又窥人黄月。
半天寒色黄昏后,平林渐添愁点。
倦影偎烟,酸声噤月,城北城南尘满。长安岁妟。
又啼入延秋,故家啄遍。
问几斜阳,玉颜悽诉旧团扇。
南飞虚羡越鸟,乱烽明似炬,空外惊散。
坏阵秋盘,虚舟暝踏,何处衰杨堪恋。江关梦短。
怕头白年年,旧巢轻换。独鹤归无,后栖休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