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拟清光满十分,论文那用醉红裙。
天公有意韬阴采,风伯无威扫曳云。
东道浴儿方洗腆,南斋留客更殷勤。
朦胧碧涧三更路,衣袂翛然桂子芬。
准拟清光满十分,论文那用醉红裙。
天公有意韬阴采,风伯无威扫曳云。
东道浴儿方洗腆,南斋留客更殷勤。
朦胧碧涧三更路,衣袂翛然桂子芬。
这首宋诗《仲秋赴伯达浴儿会不见月》是胡寅所作,描绘了诗人满怀期待地参加仲秋聚会,却因天气原因未能见到明亮的月光。首句“准拟清光满十分”表达了诗人对皎洁月色的向往,然而“天公有意韬阴采”暗示了阴云遮蔽了月光,天公似乎故意隐藏了它的光辉。接着,“风伯无威扫曳云”暗指风力不足,未能驱散云层,进一步强化了月光被遮挡的氛围。
诗人转而描述聚会的场景:“东道浴儿方洗腆,南斋留客更殷勤。”这里的“浴儿”可能是指聚会中的儿童,他们正在享受沐浴的快乐,主人的热情好客则体现在对客人的殷勤招待上。尽管月色未至,但聚会的欢乐气氛依然浓厚。
尾联“朦胧碧涧三更路,衣袂翛然桂子芬”描绘了深夜的景色,诗人独自走在碧绿的山涧小路上,虽然月光不明,但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为这夜行增添了一丝诗意和安慰。
整首诗通过月光的隐晦和聚会的热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体悟,以及在不完美情境中找到的美好。
庐阜有高峰,四溃皆奇特。
灵境变幻间,一峰藏千亿。
探奇心未餍,复到泰山侧。
泰山层层高,别肇神仙域。
直上五十盘,凌霄去不息。
飞泉五千仞,山头惟一滴。
满山柏戴云,悬磴松生石。
秦、汉皆后来,云物万古积。
石闾对介邱,天府西东辟。
绝顶濛濛间,青旻连青壁。
真人御风行,去天不盈尺。
俯视山半云,雷声出山腋。
朝登日观峰,沧海扶桑色。
北望首阳山,今有夷、齐祀。
南入偃师城,古为汤亳里。
帝喾所旧都,周王所东履。
如何同莒、邾,大无三百雉!
我向中逵行,不见繁昌市。
田横刎此乡,其地尚可指。
伊水入洛河,在此如江汜。
我欲游嵩山,城边聊徙倚。
望见太室容,忽焉风尘起。
中路多萑苻,踟蹰不能已!
风静山逾明,欲就心如矢。
闻说二室间,三十六峰里。
选胜而骋奇,峰峰天中峙。
甚喜山有灵,惜哉车无轵!
况是涉坎艰,爰作临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