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馆长松老更奇,过门曾见出墙枝。
谁传月下蛟龙影,应有风雷起砚池。
仙馆长松老更奇,过门曾见出墙枝。
谁传月下蛟龙影,应有风雷起砚池。
这首元代诗人凌云翰的《梁大用所作青松红梅二画(其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首句“仙馆长松老更奇”,以“仙馆”点明环境的超凡脱俗,而“长松老更奇”则强调了松树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拔奇特,显示出其坚韧的生命力和不凡的气度。
次句“过门曾见出墙枝”,通过“过门”和“出墙”描绘松树生长之茂盛,似乎超越了门户的限制,展现出一种向外拓展的生机与活力。
后两句“谁传月下蛟龙影,应有风雷起砚池”,运用比喻手法,将松树在月光下的影子比作蛟龙,增添了神秘与动感。同时,“风雷起砚池”暗示松树的威势仿佛能引发风雨,进一步强化了松树的雄浑气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县。
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
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
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
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
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
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
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
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
灌溉民田万顷馀,此谓齐天功不毁。
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
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
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閒鬼。
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炜。
山下花岩会,松间水积深。
晚荷交乱影,疏竹引轻阴。
云散千岩暮,风生万木吟。
循涯通妙理,步胜获幽寻。
望鸟知无迹,看猿欲学心。
浮荣指西景,微尚寄东岑。
待月开山合,闻钟出石林。
波文摇翠壁,蝉响续幽琴。
永日陪霜简,通宵听梵音。
机閒任情性,道胜等浮沉。
赏异方终古,佳游几度今。
自然轻执简,宁敢忘抽簪。
过见心皆妄,驱驰力未任。
从来谢公意,山水爱登临。
之子于征,有楚者衣。翼彼北风,翩其以归。
岂忘在公,爰恤尔私。惟皇有命,来慰母思。
之子于征,言汎其舻。明发于越,夕济西吴。
薄登于畿,安车载驱。惟皇有命,将母来居。
之子有母,令仪有怭。养则有禄,皇斯尔锡。
曷以报之,顾怀罔极。竭尔臣节,乃殚子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