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橘花》
《橘花》全文
宋 / 丁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香于栀子细于梅,柳絮梨花过后开。

搔首预愁经恶雨,伤心初见落苍苔。

丹青得到须名手,题咏今疏信不才。

莫怪主公相看好,举家新自洞庭来。

(0)
注释
香:香气。
于:比。
栀子: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细:细微。
梅:梅花。
柳絮:柳树的种子。
梨花:梨树的花。
过后:之后。
开:开放。
搔首:抓头,表示焦虑。
预愁:忧虑。
经:经历。
恶雨:恶劣的风雨。
初见:初次看到。
落:落下。
苍苔:青苔。
丹青:绘画艺术。
得到:获得。
须:必须。
名手:技艺高超的人。
题咏:题写诗词。
今疏:如今缺乏才华。
信:确实,的确。
主公:对诗人的尊称,可能指雇主或上级。
相看好:看重。
举家:全家。
新自:新近从……来。
洞庭:洞庭湖。
翻译
香气比栀子还浓郁,比梅花更细微,柳絮梨花之后才绽放。
我忧虑地抚摸着头,担心即将经历恶劣的风雨,初次见到满地青苔令我心伤。
绘画和题诗需要真正的高手,而我技艺平庸,无法胜任。
别怪主公如此看重我,因为我们全家都是从洞庭湖畔新近迁移而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天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和个人情感的低沉波澜。

"香于栀子细于梅,柳絮梨花过后开。" 这两句从植物的角度描绘春日的景色,其中“香于栀子”指的是橘花比栀子花还要芬芳,“细于梅”则形容橘花的细腻程度超过了梅花,展现出诗人对细微之物的观察力和欣赏。"柳絮梨花过后开"中“柳絮”指的是柳絮飘飞的景象,“梨花过后开”则表现了春天的层次感,梨花落尽之后橘花才开始绽放。

"搔首预愁经恶雨,伤心初见落苍苔。"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快。"搔首"是一种手抚头顶的姿势,常用来表示思考或担忧,“预愁”则指先前的忧虑,"经恶雨"可能是比喻诗人所遭受的困难和逆境。"伤心初见落苍苔"中“苍苔”即古代对野草的一种称呼,这里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凋零,"伤心"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这些景象时的心情。

"丹青得到须名手,题咏今疏信不才。" 这两句涉及到了书法和诗歌创作。"丹青"指的是用朱砂和青墨书写的艺术作品,“得到须名手”则是说这份作品得到了著名书家的青睐。“题咏今疏信不才”中“题咏”意指诗人对这幅画进行了赞美,“今疏”可能是指自己现在的诗歌创作,"信不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并不自信。

"莫怪主公相看好,举家新自洞庭来。"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他人的赞赏和个人经历。“莫怪”是一种请求或劝说,“主公相看好”可能是指诗人希望受到主公的欣赏。而“举家新自洞庭来”中“洞庭”是一个地名,"举家"则意味着全家迁徙,这里表达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对新环境的适应。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既美好又带有忧虑的情绪。

作者介绍
丁谓

丁谓
朝代:宋   字:谓之   籍贯:丁氏先祖是河北   生辰:966-1037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因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纪。景祐四年(1037)闰四月,卒于光州,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猜你喜欢

谒金门·其四寿何令

冬十月。记取生申时节。梅傍小春融绛雪。

浅寒犹未却。且醉笙歌蕉叶。富贵不须频说。

国太夫人头半白。看君金印烨。

(0)

盘墅·其一登明月台

才到松陵即是家,擎空皎月莹无瑕。

自须台上分明看,拟欲呼仙泛海槎。

(0)

入萍乡道中

路入前村信马行,野花香好不知名。

官卑无补公家事,时向田家问耦耕。

(0)

御赐阁额二首·其一

杰阁侵霄汉,宸章焕壁奎。

内庭颁宝宴,中使揭璇题。

信誓山河固,厖恩雨露低。

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0)

三月三十日郊外即事

雨积稻畦白,晴添麦垄黄。

野桥排雁齿,山路转羊肠。

鸟语有时好,田家随事忙。

一年春尽日,身迹更他乡。

(0)

汉宫春.郡圃赏白莲

身到瑶池。正□永芙蓉,跕素鸾飞。

绿云淡笼波面,鸳影差差。

青冥世界,向龙宫、涌出江妃。

凝望久,夜凉如水,人间惆怅芳时。

池上方壶仙伯,是珊珊月佩,绰绰冰肌。

重来碧环胜处,笑引琼卮。

谁歌白雪,坐中客、赛过玄晖。

醉归也,玉绳低转,晓风轻拂荷衣。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田游岩 王象春 郏亶 崔元略 滕珦 王嫱 梁焘 都穆 温峤 班婕妤 陈时政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