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为南北朝时期诗人江淹所作,名为《杂三言五首》(其三)《镜论语》。从鉴赏角度分析,此诗通过对古代史册的回顾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选拔、治国理念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诗中“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探究,意在寻找治国安邦的智慧。"惟鲁滨之一叟"则表明诗人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认为应以德行作为选才的标准。
接着,“信衔道而探寂”、“世艰险而多阻”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但“君英明而不革”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君主的期望,即便在困难时期也不改变治国之道。
"讲业兮齐卫"和"论精兮汴泗",诗人提倡重视教育和科学知识,同时强调这些都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要素。"子之说兮义已秘"则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认为儒家的教诲对于个人修养至关重要。
以下几句“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惜古人之取才”,诗人赞美古代的治国才能和选拔人才的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缺乏真正人才的慨叹。
"瞰青云而靖意"一句,显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通过观赏自然景物来平静自己的心志。"意恬怅兮有端"则表明诗人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的几句“才嶒峻兮可观”、“宪妫禹而折法”等,都是在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法治社会的向往。"袭仁谊而求安"则是诗人对于追求仁爱和平安生活的渴望。
中间部分“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等,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选择了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俾后生之庶士"一句,提倡让年轻一代的人才能够在治学中得到成长。"鉴明德之音翰"则是诗人对于后人的期望,即希望他们能继承和发扬先贤的美德。
随后的几句“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等,展示了诗人在自然界中的沉思与感慨,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石红青兮百叠"和"山浓淡兮万重"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接下来的“日下兮□□”、“月出兮铜峰”等,虽有字迹不清,但从上下文来看,是在继续描绘景物。"竹色兮拂户"和"水气兮绕窗"则是在细腻地刻画自然界中的景象。
后面“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等,诗人通过品味古人的智慧来忘却年华的烦恼。"嘉石门之埋名"和"怜柳子之沈道"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
最后,“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则是在赞美古代的贤人,希望能够将他们的品德铭记在心。"筹出处之叔仲"和"酌言默之多少"显示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深思熟虑以及对于个人选择的谨慎态度。
结尾部分“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凡尘,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至游夏以升降"和"幸砥心而勿夭"则是诗人对于个人修养与精神世界的自我期许。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才选拔和治国理念的探讨,以及对自然界和个人的内在修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