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何萧条,孤音静中起。
冥心参往哲,未觉风入耳。
地白悟庭月,疏弦为谁理。
高堂如空山,默然对图史。
深卧观物情,澹漠识太始。
声稀群动息,众妙集弹指。
挑灯坐沉吟,夜尽籁未止。
万籁何萧条,孤音静中起。
冥心参往哲,未觉风入耳。
地白悟庭月,疏弦为谁理。
高堂如空山,默然对图史。
深卧观物情,澹漠识太始。
声稀群动息,众妙集弹指。
挑灯坐沉吟,夜尽籁未止。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夜静读《春秋》四传时,内心沉浸在古代哲思之中,周围环境寂静,万籁俱寂,只有远处传来的一丝琴音,仿佛与他的心灵共鸣。诗人通过“冥心参往哲”,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静谧环境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理解。
“地白悟庭月,疏弦为谁理”这两句,诗人以月光洒满庭院、琴弦轻轻弹奏的情景,象征着内心的清明与对外界事物的细腻感知。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暗示着他在静谧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高堂如空山,默然对图史”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诗人的专注。高大的厅堂仿佛变成了空旷的山林,诗人面对着历史的画卷,沉默不语,却在心中与古人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深卧观物情,澹漠识太始”表现了诗人深入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以淡泊的心态去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本质,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声稀群动息,众妙集弹指”描述了在琴声稀疏之时,万物似乎都停止了活动,各种微妙的变化却在瞬间汇集,暗示了在静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活力与自然法则。
最后,“挑灯坐沉吟,夜尽籁未止”表达了诗人深夜独自沉思,直到夜深人静,但心中的琴音与思考并未停歇,体现了他持续探索与反思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静思、琴音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智慧的追求、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静谧中寻求心灵平静与自我超越的过程。
雨馀寒碧深,空烟满庭竹。
深掩读书灯,莫恼秋禽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