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必蒲同凋早,亦非花与荣争。
借问人称谁氏,依稀彭泽先生。
岂必蒲同凋早,亦非花与荣争。
借问人称谁氏,依稀彭泽先生。
这首诗《赋得人字柳》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人字柳”这一独特意象,诗人表达了对彭泽先生(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岂必蒲同凋早,亦非花与荣争。”这两句诗以“人字柳”为载体,描绘了它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生长特性。这里,“蒲同凋早”指的是蒲草在早春即已凋谢,而“花与荣争”则是指花朵竞相开放以争夺春光。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人字柳”的独特之处——它不急于凋零,也不与百花争艳,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从容自处的生活态度。
“借问人称谁氏,依稀彭泽先生。”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对象——彭泽先生,即陶渊明。诗人以疑问的语气提出,这“人字柳”是否就是像彭泽先生那样,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纷扰,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这里的“人称谁氏”,既是对“人字柳”的赞美,也是对陶渊明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致敬。
整首诗通过对“人字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更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古代文人高洁品格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