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虽寥廓,我把天地户。
披云沉灵舆,倏忽适下土。
空洞成玄音,至精不容冶。
太真嘘中唱,始知风尘苦。
颐神三田中,纳精六阙下。
遂乘万龙楯,驰骋眄九野。
大象虽寥廓,我把天地户。
披云沉灵舆,倏忽适下土。
空洞成玄音,至精不容冶。
太真嘘中唱,始知风尘苦。
颐神三田中,纳精六阙下。
遂乘万龙楯,驰骋眄九野。
这首诗是魏晋时期道士葛洪所作的《法婴玄灵之曲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宇宙、生命和修行的深刻思考。
“大象虽寥廓,我把天地户。”开篇以“大象”比喻宇宙的广阔无垠,而“天地户”则暗示着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这一句,诗人表达了对宇宙宏观景象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个人在宇宙中的角色和责任。
“披云沉灵舆,倏忽适下土。”“灵舆”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灵魂或精神的载体,诗人通过“披云”和“沉灵舆”的动作,描绘了一种穿越云层、深入内心世界的旅程。紧接着的“倏忽适下土”,则表示这种精神之旅的迅速到达现实世界,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空洞成玄音,至精不容冶。”“空洞”可能指心灵的纯净状态,“玄音”则是深邃、神秘的声音。这句诗表达了在纯净心灵状态下,能够听到宇宙深处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无法被世俗的欲望和杂念所污染的。诗人借此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太真嘘中唱,始知风尘苦。”“太真”可能指的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或道义。“嘘中唱”可能是指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歌唱,这里诗人通过“太真”和“嘘中唱”,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间苦难的深切感知。这句诗揭示了修行者不仅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还要关注世间的苦难,承担起社会责任。
“颐神三田中,纳精六阙下。”“颐神”意味着养神,“三田”和“六阙”是中国古代医学和道教中的概念,分别代表人体内部的三个能量中心和六个穴位。这句诗表明了修炼者通过调养身心,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从而实现精神与身体的健康。
“遂乘万龙楯,驰骋眄九野。”“万龙楯”可能象征着强大的力量或众多的辅助工具,“九野”则指广阔的天地。这句诗描绘了修行者在精神力量的加持下,能够自由地在宇宙间翱翔,观察和体验世界的广阔与多样。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探索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修行成果的自信和自豪。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葛洪对宇宙、生命和修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诗中蕴含了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自由和探索的向往,体现了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精髓。
何年女仙坛,百步远城堞。
树色随春新,飞花袭枯叶。
廊虚苔绿重,帘静药香浃。
主人勉逢迎,小憩薄名呷。
却读鲁公碑,仙事公素惬。
是时中兴颂,笔力泰华压。
此书最为小,劲气亦嶪嶪。
大节照古今,片石即光烨。
人生果何为,草草度尘劫。
挥手谢坛扉,天长碧云叠。
岧岧青芙蓉,峻秀琢寒玉。
危流千丈飞,铿鍧石相触。
幽閟鱼龙宫,荒寒雾雨蓄。
凄神不可留,前登散遐瞩。
参差杂花动,香气汎深谷。
日照丹霞开,万峰洗晴绿。
同心有长镵,缓寻灵药斸。
葛仙早见招,庶得从所欲。
李唐王孙重毫素,爱写寒江千万树。
上有蓬莱五色云,下有仙家几庭户。
清霜点作秋满林,咫尺瑶窗起烟雾。
西风吹动晚山苍,归舟掩映犹堪数。
迢迢锦水汎双凫,漠漠青天飞雪鹭。
人间画手非不多,谁似李侯得真趣。
李侯宿世列仙俦,更有何人同出处。
徽庙题来字字真,把玩殷勤乃奇遇。
斯图斯景世莫传,古汴荒凉风景暮。
眼中人事已非前,画里山川尚如故。
老我披图一怆然,落日长歌漫为赋。
凉月夜如水,秋风吹紫兰。
独居怅无聊,佳人阻河山。
山河邈千里,相望何时已。
云横雁影沈,露下虫声起。
烽火照中州,西南杀气浮。
君居刘山下,果若向时不?
人生有离别,但惜知音绝。
匣内卧青龙,光芒射秋月。汴水碧参差。
叶飞空树枝。如何相忆处,还值暮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