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堂峡上号莹心,坐听泠泠不操琴。
境为心莹心为境,主宾妙趣足研寻。
秋堂峡上号莹心,坐听泠泠不操琴。
境为心莹心为境,主宾妙趣足研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秋堂峡上号莹心”,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秋意盎然、峡谷幽深的场景中。秋风轻拂,峡上似乎能听到某种声音,这声音并非外界的喧嚣,而是内心深处的呼唤,仿佛在提醒着诗人去探寻那份纯净与澄明。“坐听泠泠不操琴”,诗人选择静坐,倾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泠泠之声,而不是外在的音乐。这里,“不操琴”不仅指实际的不弹奏乐器,更象征着诗人放弃了一切外在的纷扰,专注于内心的体验与探索。
接下来,“境为心莹心为境,主宾妙趣足研寻”,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境与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境,即外界的环境或景象;心,则是内在的情感与思想。在诗人看来,境可以映照出心的纯净与明亮,而心则能够赋予境以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这种主客体之间微妙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充满奥秘与趣味的世界,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自我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次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一次对内在心灵的探索之旅,充满了哲理与美感。
世人但识三尺嘴,仪从秦横竟谁是。
澜翻口角欲悬河,秋崖听之归洗耳。
万言万当不如默,视吾舌存政须讷。
云根手筑月三间,是非付与西山笏。
谓君为讷耶,读书夜寂声琅琅。
谓君为辨耶,向人开口无雌黄。
屋头自有山如此,说易说难那用许。
孔堂丝竹春风和,赐也多参惟一唯。
大杨风日春,小范林壑秋。
去予几何年,各已如云浮。
谁歌黄金缕,共醉白玉舟。
梦中到蓬莱,名字留岩幽。
宁知地下郎,草记天上楼。
老石翠岚湿,古篆苍藓稠。
摩挲踞虎兕,郁屈蟠蛟虬。
想当得意时,落笔不自休。
江山有二老,文字照九州。
神物俨护持,剥蚀吾奚忧。
是间定何许,玲珑窈相绸。
云根与僧憩,雪罅如神锼。
欲呼古时月,为洗今人愁。
梦耶其非欤,起坐搔白头。
江南地暖得春早,老眼观梅尝草草。
今冬最暖春最迟,忽忆诚斋南海藁。
解道晴暄殊欠寒,城中未有梅花看。
却入山深最寒处,雪照冰溪才一树。
乃知山中人,不受人閒尘。
宁使风饕雪虐寒到骨,转寒转有寒精神。
荒厓之底,野水之滨。
太虚为室天为邻,只有明月情相亲。
一团不冰今夜月,一片不飞今岁雪。
雪意自怕老夫寒,月意宁知老夫拙。
呼上山来强索诗,一花两花春未知。
南枝尽迟迟尽奇,槎牙不要东风吹。
酣晴酿日付桃李,定自不肯君同时。
举杯吞月和花嚼,月自寄胸花不觉。
少焉花亦到胸中,各自去寻诗约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