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崇明祀,必先成民。奉牲以告,备腯其均。
炮炙芬芬,俎豆莘莘。锡之纯嘏,以佑斯人。
礼崇明祀,必先成民。奉牲以告,备腯其均。
炮炙芬芬,俎豆莘莘。锡之纯嘏,以佑斯人。
这是一首充满了古典礼仪色彩的诗句,描绘的是古代祭祀时的一些程序和氛围。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历史礼制的深刻理解。
“礼崇明祀,必先成民”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庄重而肃穆的基调,“礼崇明祀”指的是祭祀之礼必须彰显其崇高与神圣,而“必先成民”则强调了这种仪式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和教化作用,意味着只有当人们都被教导得当,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时,祭祀才能顺利进行。
接下来的“奉牲以告,备腯其均”详述了祭祀中牲畜的准备与分配。古代祭祀往往需要用牲畜作为供品,“奉牲以告”表明通过这些牲畜来向神灵报告人间之事,而“备腯其均”则说明了牲畜的肉在仪式结束后要公平地分配给参与者,这既体现了对神的敬意,也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和谐与分享精神。
随后的“炮炙芬芬,俎豆莘莘”则描绘了祭祀时食物的烹饪与摆设。这里,“炮炙”指的是烹饪方法,而“俎豆”则是古代祭祀中常用的器具,用来盛放供品。这两句通过对味道和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祭祀时食物准备的精致与庄重。
最后,“锡之纯嘏,以佑斯人”表明了整个祭祀活动的终极目的,即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来保佑所有的人。这里,“锡之”指的是将供品置于特定的器具中,“纯嘏”则意味着供品的精致与美好,而“以佑斯人”则是祭祀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保护和祝福人们。
整体来看,这些诗句通过对古代祭祀细节的刻画,展示了一个完整而庄重的礼仪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与社会秩序的深切理解和尊崇。
阜阳山水多佳致,亭子幽幽翠微里。
雁池梓泽不须论,绿野平泉只如此。
平泉绿野多乔木,未胜君家阜阳曲。
书幌遥临雪海青,饮缸倒浸南山绿。
石门沙岭竹边房,同谷方池映橘霜。
霜煎夕照松声远,云际飞泉月影凉。
耕童牧叟閒来去,草衣笋笠还朝暮。
主人尚拟鹿门居,坐客都迷辋川野。
羡君三十著儒衣,潇洒亭中独下帷。
殷勤且毕青云事,他日还应画绣归。
炎暑不可度,端居日方永。
同袍四五人,共爱山中静。
飞阁轶氛埃,丛林逗萝径。
潭静日已秋,竹深午犹暝。
初沿双溪转,稍入空中境。
婉婉林鸟声,悠悠野僧定。
平生好幽玩,尽日惬佳兴。
山水发清机,风泉澹初性。
日夕徐徐归,云间响孤磬。
虞帝南巡日,英皇北望时。
翠华春不返,碧草暮相思。
万里重湖水,空山二女祠。
沉珠真自惜,埋玉竟谁知。
斑竹留双泪,苍梧隔九疑。
天涯龙驭远,镜里凤情悲。
巫雨凄残梦,湘云蔼暝姿。
渚芳迎杂佩,波影动灵旗。
惨淡思韶舞,凄凉咏楚辞。
空馀清夜瑟,幽怨托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