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就李九日同郭次甫登金明阁》
《就李九日同郭次甫登金明阁》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香阁瞰郊关,芳晨试共攀。

不因寻白社,何以见南山。

夕梵林端出,秋钟雨外閒。

青萸更黄菊,无酒亦开颜。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董其昌与友人在金明阁上赏景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季郊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雅趣。

首句“香阁瞰郊关”,以“香阁”点明地点,暗示阁内可能陈设着香炉,香气缭绕,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瞰郊关”则描绘了从阁上俯瞰郊外的景象,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宁静的环境。

“芳晨试共攀”一句,将时间定格在美好的早晨,与友人一同攀登,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体现了友情的深厚。这里“芳晨”不仅指时间的美好,也暗含了对生命中美好时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不因寻白社,何以见南山”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这次登高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景色,更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宿,与自然和谐共处。这里的“白社”可能指的是隐居之地或精神上的归宿,而“南山”则象征着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平静。

“夕梵林端出,秋钟雨外闲”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林梢,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在雨后的宁静中显得格外悠远。这一画面充满了禅意和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平和与安详。

最后,“青萸更黄菊,无酒亦开颜”以具体的景物——青色的茱萸和黄色的菊花,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色彩和生机。即使没有酒的陪伴,诗人的心境依然愉悦,这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情、内心世界和自然和谐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题凯亭写意十二册·其六枇杷

馋口无端见一枝,筠圆几簇荫披离。

金丸嬴得琼浆味,忆杀江南五月时。

(0)

盆竹限韵

布石苔分断砌痕,几竿苍润恰宜盆。

碧深凉雨寒侵案,翠染疏烟绿到樽。

对榻忽疑开蒋径,傍窗别欲赋淇园。

此君随处堪移置,啸咏何妨悄闭门。

(0)

晓起

打窗一夜雨,晓起花枝乱。

天际敛阴云,溟濛烟未散。

(0)

弹琴流水上

弹琴流水上,水响忽停琴。

琴水□□□,各具太古音。

琴中可绘水,况在水之浔。

泉籁本天籁,况乃入琴心。

此时群动息,满座气萧森。

清商暗转弦,操我三峡吟。

风雨来飘爽,哀湍泻长林。

对景三往复,馀响答寒溜。

孰是会心人,琴理宛可究。

此境最移情,何如海上奏。

(0)

镇江

万里长江铁瓮城,三峰底柱犬牙撑。

山回北固常潮立,堑入东吴接海平。

自昔丹徒王气断,于今京口暮云横。

奔涛犹作蕲王鼓,想见残魂堕马惊。

(0)

渡荆江

万里金沙水,苍茫汇众流。

浪融巫峡雪,声落洞庭秋。

吴楚凭天堑,荆襄据上游。

溯洄乡思切,彼岸更回头。

(0)
诗词分类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诗人
陈渊 董元恺 吴俨 唐之淳 张诩 曾广钧 释宝昙 杨时 谢逸 虞堪 罗伦 王弘诲 叶颙 朱朴 庞尚鹏 邹元标 释智愚 郑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