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禅号惯名溪。前有曹溪。后有匏溪。
试拈宗旨问匏溪。当属曹溪。当属匏溪。
一轮明月下前溪。也入匏溪。也入曹溪。
能忘万事对清溪。何必曹溪。何必匏溪。
老僧禅号惯名溪。前有曹溪。后有匏溪。
试拈宗旨问匏溪。当属曹溪。当属匏溪。
一轮明月下前溪。也入匏溪。也入曹溪。
能忘万事对清溪。何必曹溪。何必匏溪。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展开,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佛教禅宗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首句“老僧禅号惯名溪”,点出一位年长的僧人,其禅号与名溪相映成趣,暗示其修行之地的名声与环境的和谐。接着,“前有曹溪。后有匏溪”两句,通过对比两个地名,引出了禅宗中的重要地点——曹溪(即南华寺),以及匏溪,暗示了诗中所探讨的禅理可能与这两个地方有关联。
“试拈宗旨问匏溪。当属曹溪。当属匏溪。”这一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了禅宗宗旨的归属问题。匏溪和尚的回答似乎既属于曹溪,又属于匏溪,暗含着禅宗中“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神,即禅理并非局限于特定的教义或地点,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需要通过个人的领悟来体会。
“一轮明月下前溪。也入匏溪。也入曹溪。”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溪流美景,无论是在匏溪还是曹溪,月光都能照亮溪水,象征着禅理的普遍性和普照性,无论在何处,都能找到禅的真谛。
最后,“能忘万事对清溪。何必曹溪。何必匏溪。”这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即是对禅理的最佳实践。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地点或形式,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禅宗思想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乾坤火器不敢逞,上有炎轮下炎井。
大块水机不敢作,西有弱水东汤谷。
气机潜藏一朝开,千山万山鬼神哭。
机械循环何时穷,生民万类皆荼毒。
时势所趋亦难止,竭力为之将胡底。
损伤元气民怨咨,台湾脧削痛肤理。
加赋征商罄国赀,机器局中贮祸水。
国家自强在无形,销金铄石通精诚。
西洋有道不在器,惠政善谋无不兴。
国强不闻恃险马,区区利器何足行。
外虽示勇中心怯,西人亦岂畏虚声。
东君渡出水迢迢,水上银山万里遥。
惊绝奇观图两大,沧海日兮浙江潮。
童子何知空依傍,苍茫独立最高标。
回澜不射肃王箭,鞭石不遇始皇桥。
当潮指日高升处,万籁无声自歌谣。
造化原来亦一物,清浊吹嘘入管箫。
有人解得呼吸意,一任凌波上碧霄。
五色阳精千顷浪,风云际会看龙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