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忽忽,万古咄咄。天风惨然,如动生发。
如何寻约,亦念束刍。岂其英爽,犹累形躯。
同时之人,能不颡泚。昔忌其生,今妒其死。
闲居忽忽,万古咄咄。天风惨然,如动生发。
如何寻约,亦念束刍。岂其英爽,犹累形躯。
同时之人,能不颡泚。昔忌其生,今妒其死。
这首诗由南宋末年到元初时期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文文山画像赞》。诗中以一种深沉而略带悲凉的笔触,描绘了对文文山(即文天祥)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闲居忽忽,万古咄咄。” 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悠长与空间的辽阔感,仿佛在说,无论是在这短暂的闲居时光里,还是在那遥远的万古长河中,都充满了对文文山的怀念与感慨。
“天风惨然,如动生发。” 这一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情感,天风的凄厉似乎触动了内心的生发,暗喻着对文天祥精神的共鸣与激荡。
“如何寻约,亦念束刍。” “寻约”可能是指寻找文天祥留下的遗志或约定,“束刍”则是指祭祀用的草束,这里表达了对文天祥精神的追忆与祭奠。
“岂其英爽,犹累形躯。” 这一句是对文天祥人格魅力的赞美,即便他的身体已逝,但他的英气与智慧依然影响着后人。
“同时之人,能不颡泚。” 意味着与文天祥同时代的人,面对他的伟大与高尚,无不感到敬畏与自省。
“昔忌其生,今妒其死。” 最后两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既忌惮文天祥的生前成就,又嫉妒他死后仍能受到如此之高的赞誉,表达了对文天祥人格与精神的深刻认同与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文天祥的追忆与赞颂,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评价,体现了刘辰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楚乡孤坐掩重扉,素发荒唐酒一卮。
眼闇久因书卷得,心阑全自世缘知。
临流问米方终日,踏雪看梅是几时。
欲上高楼望吴越,无边烟雨正垂垂。
推移随牒红尘里,试问几时肩息。
家乡何在,烟迷波渺,云横山屹。
分阃无功,临民有愧,裤今襦昔。
想征帆万里,阳关三叠,肠空断、人谁忆。
多谢殷勤绮席。苦留连、不容浮鹢。
九霞光外,五云深畔,君宜鹄立。
自笑衰迟,未能轩轾,漫劳嘘吸。
愿锋车趣召,吴天楚地,相逢他日。
丈人八十身尤健,心似闲云恣舒卷。
故人邀作武林游,拿舟不道江湖远。
澄波万顷冲融间,尘埃洗尽光阴闲。
登临不倦谢太傅,好与共寻窗外山。
梵刹琳宫绕飞阁,霭色岚光日参错。
遥岑并入眼中来,却爱清秋有摇落。
酒价在逐秋风高,一倒百壶诗正豪。
潮落潮生几人老,我独世累如鸿毛。
兴来即是烟波客,兴尽欲归归便得。
疏巾藜杖日相随,不许征途有南北。
天南天北屡经过,不独丈人清兴多。
欲棹小舟同一醉,手边朱墨奈忙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