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古惟称以木为,曲长且椭进餐宜。
鼎中底用轻染指,座里应教笑朵颐。
无下奢哉嗤彼箸,有救便矣藉兹匙。
青泥坊底芹香处,杜老居然得句时。
质古惟称以木为,曲长且椭进餐宜。
鼎中底用轻染指,座里应教笑朵颐。
无下奢哉嗤彼箸,有救便矣藉兹匙。
青泥坊底芹香处,杜老居然得句时。
这首诗描绘了用餐时的器具与礼仪,以及对食物的享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用餐文化的雅致与讲究。
“质古惟称以木为”,开篇即点明了餐具的材质——木头,强调了古朴与自然之美。“曲长且椭进餐宜”,描述了餐具的形状,曲长的木勺或筷子适合用餐,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鼎中底用轻染指”,提到在烹饪时,使用轻柔的手法避免弄脏手指,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与呵护。“座里应教笑朵颐”,在宴席上,应让笑声与美食相伴,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无下奢哉嗤彼箸”,批评了过度奢侈的饮食习惯,提倡简约而不失优雅的生活态度。“有救便矣藉兹匙”,在需要帮助时,一把勺子就能解决问题,寓意实用与便利。“青泥坊底芹香处,杜老居然得句时”,最后两句借用杜甫的典故,表达了在美食与美景中灵感涌现的情景,强调了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餐场景,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活细节的品味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风气的反思与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