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乘山巅塔,塔俯但苍雾。
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
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
呼吸浪吹觉,造次风引去。
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
晓乘山巅塔,塔俯但苍雾。
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
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
呼吸浪吹觉,造次风引去。
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登临金山寺塔时所见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晓乘山巅塔”点明时间与地点,诗人于清晨登上山顶的佛塔,预示着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探索。接着,“塔俯但苍雾”一句,以“苍雾”为背景,展现出塔的高耸与神秘,仿佛与云雾融为一体。
“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诗人从高处俯瞰,下方的世界变得模糊不清,似乎在暗示通往天界的道路并非寻常可见。这种描述既体现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深邃,也蕴含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两句,通过对比人声嘈杂的京口与树木茂密的瓜步,展现了不同环境给人的直观感受。京口的热闹与瓜步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之间的关系。
“呼吸浪吹觉,造次风引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站在塔顶的感受。海浪的呼吸与微风的吹拂,让诗人意识到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
最后,“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即使距离很近,海潮的声音依然难以分辨,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现象的宏大与复杂,也象征着人类知识的有限与探索的无限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壮丽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读者一同领略自然之美,思考生命的意义。
钟山夜半发奇怪,火光炽然脱三昧。
法筵龙象不须惊,宝公留得眉毛在。
食轮才转法轮随,楼台金碧还相辉。
大千经卷何处觅,刚禅藏在僧伽叶。
如来言语皆真实,别有真经名第一。
琅函宝藏不能收,若遇知音请拈出。
别驾篇章敏,黄堂句法新。
宜民多受福,把笔竞题春。
拖玉丹墀晓,鸣珂紫陌尘。
退朝如有作,应亦念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