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体现了诗人特有的豪放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诗中的意境开阔,语言雄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独自登上一座高台,手持长剑,眺望远方,将春天的美好景色尽收眼底。这里的“倚剑”不仅是行动的写照,更蕴含着诗人孤傲不群、英雄气短的性格特点。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片荒凉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苍榛”和“琼草”都是野草的名称,它们在这里代表着大自然的无限生长力,尽管环境可能是艰苦的,但生命力依然旺盛。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这两句通过对神话中的凤鸟鸣叫西海的情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纯净境界的向往。而“欲集无珍木”则暗示着诗人对现实中无法找到值得栖息之地的感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这两句中的“鸒斯”是一种鸟名,这里通过描写鸟儿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渴望和对归宿的追求。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丝悲凉和无奈。“晋风”指的是晋代以来英雄辈出的时代风气,而“日已颓”表明那种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穷途方恸哭”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感到道路艰难而不得志时的悲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英雄气概的追怀,展现出李白特有的豪放与忧郁情怀,是一首集美感与哲理于一体的古风诗。
江南地暖得春早,老眼观梅尝草草。
今冬最暖春最迟,忽忆诚斋南海藁。
解道晴暄殊欠寒,城中未有梅花看。
却入山深最寒处,雪照冰溪才一树。
乃知山中人,不受人閒尘。
宁使风饕雪虐寒到骨,转寒转有寒精神。
荒厓之底,野水之滨。
太虚为室天为邻,只有明月情相亲。
一团不冰今夜月,一片不飞今岁雪。
雪意自怕老夫寒,月意宁知老夫拙。
呼上山来强索诗,一花两花春未知。
南枝尽迟迟尽奇,槎牙不要东风吹。
酣晴酿日付桃李,定自不肯君同时。
举杯吞月和花嚼,月自寄胸花不觉。
少焉花亦到胸中,各自去寻诗约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