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波一顷。曾照惊鸿影。谁道银河天上近。
不似红墙太迥。重来欲问桃根。流水无情送春。
惆怅个侬何处,半弯眉月黄昏。
春波一顷。曾照惊鸿影。谁道银河天上近。
不似红墙太迥。重来欲问桃根。流水无情送春。
惆怅个侬何处,半弯眉月黄昏。
这首《清平乐》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描绘了一幅春天水波荡漾的画面,其中融入了对往昔与离别的感慨。"春波一顷",以广阔春水象征着时光流转,"曾照惊鸿影"则借鸿雁的飞掠,暗示了曾经的美好瞬间。接下来,词人通过"谁道银河天上近",表达了对遥远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现实中的红墙(可能指宫墙或现实的束缚)形成对比,"太迥"二字突显距离之遥。
"重来欲问桃根",桃根是典故,源自《桃花源记》,词人借此表达对旧日情境的追忆和重访之意。然而,流水无情地送走春光,暗示了人事变迁,时光流逝。最后,词人以"惆怅个侬何处"直抒胸臆,流露出对某人的深深思念,而"半弯眉月黄昏"则以景结情,描绘出一幅凄美的画面,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自然景象和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惆怅。
霏微入户黄梅雨,磊落堆盘碧筒黍。
病来一滴不饮酒,但嗅菖蒲作端午。
人生忽忽东逝波,白头奈此节物何。
去年已作归州客,今年建州更愁绝。
归州猿吟鸟啼里,屈沱醉归诗满纸。
即今忆此那可得,西望归州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