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积水澹悠悠,远树溟濛映碧流。
千载乾坤浮日夜,一川芦苇自春秋。
鸟从夕照空中没,鱼向晴波镜里游。
安得飘然无俗累,狂歌散发棹扁舟。
平湖积水澹悠悠,远树溟濛映碧流。
千载乾坤浮日夜,一川芦苇自春秋。
鸟从夕照空中没,鱼向晴波镜里游。
安得飘然无俗累,狂歌散发棹扁舟。
此诗描绘了宝应湖的宁静与辽阔,以及湖畔自然景致的生动与和谐。首句“平湖积水澹悠悠”以“澹悠悠”三字,形象地勾勒出湖面的平静与深远,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接着,“远树溟濛映碧流”一句,通过远树与碧流的相互映衬,展现出一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画面,远处的树木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与湖水的碧绿相得益彰。
“千载乾坤浮日夜,一川芦苇自春秋”两句,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融入自然景观之中,表达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历史的短暂。日月更替,四季变换,湖面的芦苇却自顾自地生长着,不为外界所动,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坚韧。
“鸟从夕照空中没,鱼向晴波镜里游”描绘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画面。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消失在天际;晴朗的湖面上,鱼儿悠游自在,仿佛置身于一面明镜之中。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最后,“安得飘然无俗累,狂歌散发棹扁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倦。诗人渴望能够像湖中的鸟与鱼一样,自由自在,不受尘世烦恼的困扰,以狂歌和散发的姿态,驾着小舟,在湖面上尽情遨游,追求心灵的解放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宝应湖及其周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也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九重之城双阙峙,前有无字碑,突兀云霄里。
相传翁仲化作精,黄昏下山人不行。
蹂人田禾食禾豕,强弩射之妖亦死。
至今剥落临道傍,大者虎马小者羊。
问此谁者陵,石立山崔嵬。
铜铁锢重泉,银海中萦回。巢也信力何由开。
君不见金棺玉匣出人世,蔷薇冷面飞尘埃。
百年枯骨且不保,妇人立身何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