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虽不大,终日心闲闲。
口诵圣人书,立身仁义间。
俯仰无愧怍,兹道诚为难。
君子常进德,小人偷自安。
居屋虽不大,终日心闲闲。
口诵圣人书,立身仁义间。
俯仰无愧怍,兹道诚为难。
君子常进德,小人偷自安。
这首诗《咏怀三首(其二)》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全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修养与道德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居屋虽不大,终日心闲闲”,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朴素与内心的宁静。即便生活空间有限,但心灵却能保持平和与自由,不受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
接着,“口诵圣人书,立身仁义间”两句,强调了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教诲来塑造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在社会中能够遵循仁义之道行事。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弘扬。
“俯仰无愧怍,兹道诚为难”则进一步阐述了道德实践的艰难与重要性。诗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言行一致,不违背内心的原则,是极为不易的。这既是对自身道德标准的坚守,也是对社会公正与道德秩序的维护。
最后,“君子常进德,小人偷自安”对比了不同人格特质的表现。君子不断追求品德的提升,而小人则往往满足于表面的安逸,缺乏内在的道德追求。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不同面向,也暗含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修养与道德实践的探讨,展现了郑思肖对于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味,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深邃的思想。
曾把早梅枝,思君在别离。
别离虽云远,万里有还期。
树枯根已拨,人去复何之。
故馆动秋色,云物藏寒曦。
清香不可闻,衰草空繁滋。
一夜平阶雨,辗转良自知。
天意应偏与,春工已尽归。
来如从月下,去似逐云飞。
艳绝声名远,清多香气微。
轻阴资润泽,斜照动光辉。
剧饮千钟醉,相鲜五綵衣。
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