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燕子楼三首·其三》
《燕子楼三首·其三》全文
唐 / 白居易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0)
注释
今春:今年春天。
客:旅客,这里指拜访过尚书墓的人。
洛阳:古都名,位于河南省,这里指客人来的地方。
回:返回,回来。
曾到:曾经去过。
尚书: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某位已故的大臣。
白杨:一种树木,易于生长,常用于墓地。
堪:能够,可以。
作柱:作为建筑物的支柱。
争教:怎能让,怎可使。
红粉:古代对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尚书生前的爱侣或侍妾。
不成灰:不化为尘土,比喻人去世,美貌不再。
翻译
今年春天有个客人从洛阳回来,他说曾去过尚书的墓地。
看见那里的白杨树坚硬得可以做栋梁,怎能料到墓前的红粉佳人已化为尘埃。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历史与自然景观交织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诗中的“今春有客洛阳回”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是在春天,有位游子返回洛阳,而“曾到尚书墓上来”则指这名游子曾经拜访过历史上的尚书(官职名称)之墓。

接着,“见说白杨堪作柱”一句,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中生长着的大树,它们可能被用来制作建筑用的柱子。这里的“白杨”指的是白色的杨树,而“堪作柱”则暗示了这些大树的坚固与实用。

最后,“争教红粉不成灰”一句,通过对鲜艳的花粉(红粉)和坚不可摧的事物(不成灰)的比喻,表达了一种历史长存、坚固不朽的意象。这里的“争教”意味着竞相展示或强调,而“红粉”则可能指的是鲜艳的花瓣或者是用来装饰建筑的红色粉末材料。

整体而言,这段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坚固、长存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过往历史的尊重与怀念。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朝代:唐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辰:772年-846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猜你喜欢

偈四首·其三

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闲,月虽晦而弥照。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

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0)

颂十六首·其二

路断无依著,满船乘雪月。

夜午不相关,全体蹈金铁。

唱出归家歌,恣吹还乡曲。

从斯野子梦,徒尔难分节。

(0)

颂古十九首·其十八

□世如来一口吞,故山深静月黄昏。

光分顶后千门晓,坐看春回入烧痕。

(0)

雪堂仍旧老师和予送可师新字韵见招复作五首寄之兼呈无證·其二

不触波澜手,而彰名句身。

向来天上寺,得此眼中人。

一别湘湖路,三回岭海春。

何时清夜坐,听我话韶新。

(0)

谢丹山秀首座竹筇·其一

老身一衲百无营,病骨人惊太瘦生。

多谢枝筇解扶我,松阴石上听溪声。

(0)

颂古·其三

庐陵米价忽相酬,巨宋山河四百州。

青草渡头韩干马,绿杨阴里戴嵩牛。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陈封怀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张爱玲 石评梅 卜商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