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荒台出禁墙,磬声初尽漏声长。
云生紫殿幡花湿,月照青山松柏香。
禅室夜闻风过竹,奠筵朝启露沾裳。
谁悟威灵同寂灭,更堪砧杵发昭阳。
古塔荒台出禁墙,磬声初尽漏声长。
云生紫殿幡花湿,月照青山松柏香。
禅室夜闻风过竹,奠筵朝启露沾裳。
谁悟威灵同寂灭,更堪砧杵发昭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古朴的画面,充满了对佛教禅修生活的描写和赞美。开头两句“古塔荒台出禁墙,磬声初尽漏声长”设置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背景,古老的塔台在废弃的城墙中露出来,远处传来了磬石敲击的声音,而钟声刚好结束,接着是悠长的漏水声,这里既有物质文明的遗迹,也有自然界的节律。
第三句“云生紫殿幡花湿,月照青山松柏香”则描绘了一幅天然与人造和谐共存的画面。紫色的殿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幡花(可能是指佛教中的经幡)因露水而湿润;夜幕降临,明月照耀着青翠的山峦以及松树和柏树散发出的清香。
第四句“禅室夜闻风过竹”深入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之境。夜晚,在禅房中,只能听到风穿梭于竹叶之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第五句“奠筵朝启露沾裳”则转向日常生活的描写。早晨,诗人在简陋的床褥上起身,衣裳因露水而湿透,这一幕展现了禅者的简单与自然。
最后两句“谁悟威灵同寂灭,更堪砧杵发昭阳”表达了一种对佛法深入理解和修行的赞叹。诗人提到,能够领悟到“威灵”(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与精神力量)与“寂灭”(即涅槃,佛教中指达到最高境界的状态)的同一境界,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挑战,而能够不断敲击木鱼(砧杵),发扬光大(昭阳),则是对修行者的极高赞誉。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佛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静与宁谧。
使君诚意与天开,呼吸之间为云雷。
一朝命驾出郊次,远近争看髦节来。
道边草木尽翔舞,巴峡迩来和气聚。
秪从精祷召神灵,五日一风十日雨。
不有前时愁叹声,千里相闻鸡犬鸣。
荷锄执耒举家出,原野处处催深耕。
闻说朱轓阅田圃,老稚提携纷笑语。
当时惰游今力穑,肯播肯菑勤子父。
朝廷睿泽浸华夷,良牧承流上所知。
我欲濡毫颂公德,自惭芜累不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