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客多萧索。看船头、西风淅沥,暮云寥廓。
落日危亭荒草岸,一叶小舟初泊。
倚双桨、清尊孤酌。
欲酹王孙何处问,但汤汤、淮水流如昨。
碑上字,半斑驳。无聊日把渔竿握。
又谁知、渡罂背水,恁多挥霍。
千古封侯人不少,大半风尘流落。
叹今世、人情更恶。
若肯相逢哀一饭,便万金为报犹惭薄。
吾与母,预相约。
秋客多萧索。看船头、西风淅沥,暮云寥廓。
落日危亭荒草岸,一叶小舟初泊。
倚双桨、清尊孤酌。
欲酹王孙何处问,但汤汤、淮水流如昨。
碑上字,半斑驳。无聊日把渔竿握。
又谁知、渡罂背水,恁多挥霍。
千古封侯人不少,大半风尘流落。
叹今世、人情更恶。
若肯相逢哀一饭,便万金为报犹惭薄。
吾与母,预相约。
这首清代词作《贺新郎·其三》是俞士彪所写,通过对淮阴侯钓鱼台和漂母祠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词中以"秋客多萧索"起笔,渲染出一种凄凉的秋意,暗示了词人的孤独心境。"西风淅沥,暮云寥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寂寥氛围。
"落日危亭荒草岸,一叶小舟初泊",描绘了傍晚时分,小舟停靠在荒凉的岸边,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画面,显得孤独而苍凉。词人倚桨独酌,表达了他的孤寂和怀旧情绪,同时借问"欲酹王孙何处问",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
"碑上字,半斑驳",暗示历史的沧桑变迁,淮水依旧滔滔,人事已非,词人对过往英雄的缅怀与现实的无奈形成对比。
下片转而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无聊日把渔竿握",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无聊和对世事的厌倦。他感叹英雄们的际遇,"千古封侯人不少,大半风尘流落",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炎凉。
最后,词人表达了对漂母的敬仰和对母子之情的珍视,"若肯相逢哀一饭,便万金为报犹惭薄",表达了他对知遇之恩的深深感激。结尾处"吾与母,预相约",则流露出词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对亲情的坚守。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个人的身世之感,展现了词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思考。
结庐东城下,直望江南山。
青霭远相接,白云来复还。
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
物应春偏好,情忘趣转闲。
宪臣饶美度,联事惜徂颜。
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
八月凉风动高阁,千金丽人捲绡幕。
已怜池上歇芳菲,不念君恩坐摇落。
世上荣华如转蓬,朝随阡陌暮云中。
飞燕侍寝昭阳殿,班姬饮恨长信宫。
长信宫,昭阳殿,春来歌舞妾自知,秋至帘栊君不见。
昔时嬴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
含情转睐向萧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台殿月高低。
何人为倚东楼柱,正是千山雪涨溪。
江湖醉渡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历阳前事知何实,高位纷纷见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