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暑翠微际,还从支遁居。
竹光团砌滑,山爽入帘虚。
谢客惟闻鸟,澄怀并废书。
坐深消白昼,尘世复何如。
逃暑翠微际,还从支遁居。
竹光团砌滑,山爽入帘虚。
谢客惟闻鸟,澄怀并废书。
坐深消白昼,尘世复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竹院中避暑的清幽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的静谧与山间的凉爽,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首句“逃暑翠微际”,以“逃暑”点明避暑的主题,而“翠微际”则勾勒出竹林深处的清凉世界,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还从支遁居”一句,借用了东晋高僧支遁的故事,隐喻诗人在此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竹光团砌滑,山爽入帘虚”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雅与舒适。竹影斑驳,光影交错,仿佛给石砌地面披上了一层柔和的纱幔;山风轻拂,带来阵阵凉意,透过窗帘,仿佛整个空间都被清新的空气所充盈。这里不仅描绘了视觉与触觉上的感受,也暗示了心灵上的洗涤与净化。
“谢客惟闻鸟,澄怀并废书”则展示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再无其他打扰,诗人的心灵得以平静,甚至忘记了日常的阅读,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最后,“坐深消白昼,尘世复何如”表达了诗人对当下时光的珍惜和对尘世的反思。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中度过漫长的白昼,让人心生感慨,对于外界的纷扰与喧嚣,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暮次大田驿,朝越常思岭。
岭上奚所思,思君善刑赏。
赏功固有秩,刑恶良有等。
硕体钦恤意,治平庶无枉。
泉南七闽地,使节自兹往。
谳狱在详明,吐论当峻整。
微风振榕林,仰睇天宇迥。
於心得真契,凝光何焕炳。
清明风日战方酣,朱毂雍容拥旆鬖。
火令正严绵上俗,禊游仍胜会稽岩。
马盘金埒连乾湿,人映毡车帽角搀。
湖水绿烟浮醉席,杏花红雨拂春衫。
公如庾老情非浅,客似渊君调不凡。
只恐颍川飞召节,便随五凤降绨函。
良工鼠须笔,戢戢囊颖露。
抄诗节经史,汗牛车载路。
信知文中虎,一代人不数。
细声笑蚯蝇,妙趣忘鱼兔。
东野龙无云,胡为乎泥中。
蟠屈如睡蛇,虚此云梦胸。
且骑款段马,野服随田翁。
相羊山泽间,真乐樵牧同。
开林斩猴杙,种花续春意。
他年处鸡窠,偃蹇增老气。
锦鲸卷不宜,貂狗续亦易。
老砚磨猪肝,翰墨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