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琅琅读父书,趋庭曾记惜居诸。
五经鼓吹依函几,十载篝灯课草庐。
拜母相传能择里,生儿敢负望充闾。
每思三命铭恭语,遗训循墙尚宛如。
一卷琅琅读父书,趋庭曾记惜居诸。
五经鼓吹依函几,十载篝灯课草庐。
拜母相传能择里,生儿敢负望充闾。
每思三命铭恭语,遗训循墙尚宛如。
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七十自寿八首(其二)》描绘了作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对家族传统的敬仰。首句“一卷琅琅读父书”,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年轻时勤奋学习,诵读父亲留下的书籍,体现了对先辈知识的传承。次句“趋庭曾记惜居诸”回忆起在父亲膝下聆听教诲的时光,表达了对家庭和睦生活的怀念。
“五经鼓吹依函几,十载篝灯课草庐”进一步描述了作者长期沉浸在经典研读中,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不忘苦学,显示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拜母相传能择里,生儿敢负望充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智慧的尊重,以及对自己教育后代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光大门楣。
最后两句“每思三命铭恭语,遗训循墙尚宛如”,诗人常常想起父亲的教诲如同铭刻在心,即使岁月流逝,那些教导依然清晰如昔,表达了对先人遗训的深深敬畏和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对个人成就的谦逊。
云英为水,荡春魂,一片落花浮席。
鹦鹉帘栊人在否,属付东风留客。
雷送车尘,月裁扇影,容易双成只。
美人香草,百年难忘今夕。
见说坠梦迷离,游仙大小,乐府翻新拍。
多少相思红豆树,未抵明珠三百。
种柳光阴,牵萝身世,付与谁怜惜。
千丝织尽,支机天上馀石。
旧思停云,高歌送日,感秋颓力。
隔雨江楼,冥鸿怨遥碧。
兰茳泪把,凭寄赠、长安游客。
凄寂,诗梦倦寻,说风流都息。
铜驼广陌,粉醉金迷,狂尘总陵藉。
羁吟眷念上国,海山北。
耐得一丘吾老,不数十洲飏历。
但岁寒尊俎,谁赏菊丛佳色。
正梅风转溽,麦浪吹凉,晴泛吴桡。
未了寻幽兴,赋枇杷晚翠,一掬金抛。
五湖料理三亩,多事误青袍。
怅听水灯前,看山枕底,梦境苕苕。
萧条,旧兰若,问烟雨楼台,谁换南朝。
剩有苍黄壁,压颇黎万顷,断劫难销。
凄其五日情事,残醉虎山桥。
叹满地沧波,渔舟夜笛何处招。
西阑乍过桂影,倦秋酲闭户。
酒边泪、分付黄花,客燕何意来暮。
棹歌远、吴山自碧,秦云望转淮南树。
怅荒台残柳,春前枉作风絮。
宝扇才疏,画帘十二,换纱烟縠雾。
镜波小、还照离妆,玉容空在纨素。
绣帷寒、愁松雪腕,暗销尽、深盟红缕。
理芳情,搓做柔丝,绾他閒鹭。
桃根旧曲,醉耳重听,过江尚倦旅。
叹十载、杜郎吟赏,又断魂处,翠黯红凄,矮篷眠雨。
二分月色,璚箫吹破,多情赢得天涯老,更渔镫、趁唤瓜州渡。
登临恨晚,荒萤乱点迷楼,照地一片焦土。
春风粉黛,晓日绫纨,剩寸萝片苧。
笑拾得、才人馀唾。几树官梅,客里狂吟,雪中低舞。
扁舟此去,无情烟水,清歌何处催梦觉,感华年、分算成弦柱。
隋堤鸦散斜阳,故宫庭花,有人唱否。
《莺啼序.甲午仲秋薄游江淮瓜步晚渡与子苾舟中连句和梦窗此曲》【清·郑文焯】西阑乍过桂影,倦秋酲闭户。酒边泪、分付黄花,客燕何意来暮。棹歌远、吴山自碧,秦云望转淮南树。怅荒台残柳,春前枉作风絮。宝扇才疏,画帘十二,换纱烟縠雾。镜波小、还照离妆,玉容空在纨素。绣帷寒、愁松雪腕,暗销尽、深盟红缕。理芳情,搓做柔丝,绾他閒鹭。桃根旧曲,醉耳重听,过江尚倦旅。叹十载、杜郎吟赏,又断魂处,翠黯红凄,矮篷眠雨。二分月色,璚箫吹破,多情赢得天涯老,更渔镫、趁唤瓜州渡。登临恨晚,荒萤乱点迷楼,照地一片焦土。春风粉黛,晓日绫纨,剩寸萝片苧。笑拾得、才人馀唾。几树官梅,客里狂吟,雪中低舞。扁舟此去,无情烟水,清歌何处催梦觉,感华年、分算成弦柱。隋堤鸦散斜阳,故宫庭花,有人唱否。
https://shici.929r.com/shici/InBWUc1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