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消潦水碧潭澄,百级高崖奋袂升。
远树忽明残照射,平沙乍隐晚潮增。
港吞口似贪婪吏,山烧头如受戒僧。
一带萧芦残苇里,又多无数打鱼罾。
寒消潦水碧潭澄,百级高崖奋袂升。
远树忽明残照射,平沙乍隐晚潮增。
港吞口似贪婪吏,山烧头如受戒僧。
一带萧芦残苇里,又多无数打鱼罾。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站在狮头崖上远眺官渡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变幻。
首联“寒消潦水碧潭澄,百级高崖奋袂升”,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冬日消融后的清新画面。寒气消散,潭水碧绿清澈,百级高崖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挺拔,仿佛举袖而起,展现出一种雄伟的姿态。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静止的景物赋予动态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颔联“远树忽明残照射,平沙乍隐晚潮增”,进一步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光影变化。远处的树木在残阳的照射下忽明忽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同时,平沙之上,晚潮悄然增长,与夕阳的余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颈联“港吞口似贪婪吏,山烧头如受戒僧”,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港吞口”和“山烧头”的形象比喻,分别描绘了港口的繁忙景象和山峰的形态特点。前者以“贪婪吏”形容港口的繁忙与活力,后者则以“受戒僧”形容山峰的静穆与庄严,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与社会的不同面貌。
尾联“一带萧芦残苇里,又多无数打鱼罾”,收束全诗,将视线引向了更广阔的水域。萧瑟的芦苇丛中,点缀着无数渔网,既体现了渔民劳作的场景,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丰富与和谐。这一联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以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傍晚时分狮头崖上所见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漫空柳絮。似断云独鹤,飘泊难遇。
写怨尘途,绾带题襟,蒲觞预约相聚。
清波远照三湘影,不肯放、屈平醒去。
泛中流、静夜弹棋,落子忽惊松雨。盛事莫嫌无据。
藉右军笔阵,亲记游处。
属玉桥边,潮信初生,可著龙舟飞翥。
尊前一半苍颜叟,喜济胜、尚骄童孺。
遣紫骝、重觅妖姬,谱我荐春新句。
今年白露,嫩蕊帘前卖。生怕风飘满罗带。
到湖阴、荡桨闲逐文鱼,思折得,付与纳凉人戴。
谁家留古墅,草没窗楞,似向愁时把愁赛。
老干只参天,冷碧斜飞,铺一片影娥词债。
算此世、黄金百无情,并月底幽花,暗螀啼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