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沉一炷袅晴窗,默坐无心可得降。
浥露菖蒲能寸寸,语晴新燕自双双。
祇今得兔不钻纸,那用浮杯更度江。
前世远公只师是,好从元亮供千缸。
水沉一炷袅晴窗,默坐无心可得降。
浥露菖蒲能寸寸,语晴新燕自双双。
祇今得兔不钻纸,那用浮杯更度江。
前世远公只师是,好从元亮供千缸。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淡远,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开篇“水沉一炷袅晴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室内景象,水烟袅绕中透露出几分悠闲之情。“默坐无心可得降”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浥露菖蒲能寸寸”、“语晴新燕自双双”两句,通过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表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生命万象的欣赏。这里的“浥露”指的是轻柔的雨水,“菖蒲”是池塘中的水生植物,这些形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祇今得兔不钻纸,哪用浮杯更度江”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书卷的喜爱和对世事的超然。这里的“祇今得兔”指的是古代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水钟中的水已经流过,而“不钻纸”则比喻阅读书籍的乐趣远胜于其他娱乐方式。
最后两句“前世远公只师是,好从元亮供千缸”,诗人提到了历史上的隐逸之士,如庄子所说的“大隐隐于朝”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逸生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生活态度,是一幅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