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隐南阳,高卧久未起。
不肯渡长江,焉能涉漳水。
炎炎火绝卯金刀,巍巍土王当涂高。
种瓜儿子不力战,织履郎君无地逃。
伏龙一起捍坤轴,雄据西南成鼎足。
十年汗血战玄黄,五出王师争九六。
万人之敌两熊虎,百战辛勤事行伍。
河南河北谩称雄,不得袁曹一丸土。
伏龙才起帝业新,千古君臣鱼水亲。
遂使真龙全羽翼,风云成就二将军。
伏龙隐南阳,高卧久未起。
不肯渡长江,焉能涉漳水。
炎炎火绝卯金刀,巍巍土王当涂高。
种瓜儿子不力战,织履郎君无地逃。
伏龙一起捍坤轴,雄据西南成鼎足。
十年汗血战玄黄,五出王师争九六。
万人之敌两熊虎,百战辛勤事行伍。
河南河北谩称雄,不得袁曹一丸土。
伏龙才起帝业新,千古君臣鱼水亲。
遂使真龙全羽翼,风云成就二将军。
这首诗《梁父吟》由元末明初诗人张宪所作,通过对“伏龙”这一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诗中以“伏龙”喻指诸葛亮,以其隐居南阳、高卧未起的隐士形象开篇,表达了诸葛亮在未出山前的沉稳与深思熟虑。接着,通过“不肯渡长江,焉能涉漳水”的诗句,暗示了诸葛亮对于时机的把握和战略眼光,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才会出山辅佐刘备。
“炎炎火绝卯金刀,巍巍土王当涂高”两句,运用象征手法,将诸葛亮的智慧与力量比作火焰与高山,强调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和影响力。而“种瓜儿子不力战,织履郎君无地逃”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诸葛亮作为智者的独特之处,即能够以智取胜,而非依赖武力。
“伏龙一起捍坤轴,雄据西南成鼎足”描绘了诸葛亮出山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帮助刘备在西南地区建立稳固的基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接下来,“十年汗血战玄黄,五出王师争九六”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中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为蜀汉政权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万人之敌两熊虎,百战辛勤事行伍”进一步赞扬了诸葛亮作为将领的勇猛和坚韧,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能够率领军队取得胜利。最后,“河南河北谩称雄,不得袁曹一丸土”讽刺了其他势力的虚妄,强调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力。
“伏龙才起帝业新,千古君臣鱼水亲。遂使真龙全羽翼,风云成就二将军。”总结了诸葛亮对刘备帝业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与刘备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预示了诸葛亮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他对于后世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概括和赞美,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新婚誓偕老,恩义永且深。
旦暮为夫妇,哀戚奄相寻。
凉月烛西楼,悲风鸣北林。
空帷奠巾栉,中房虚织纴。
辞章馀婉娈,琴瑟有馀音。
眷言瞻故物,恻怆内不任。
岂无新人好,焉知谐我心。
掩穴抚长暮,涕下沾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