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周遭绕素流,元龙双戏海门秋。
波澄汉口铜为柱,浪稳虞渊蜃作楼。
花石遂看鱼变化,松明无复蚌沈浮。
鲛人泣尽风涛里,怪底明珠不忍投。
南北周遭绕素流,元龙双戏海门秋。
波澄汉口铜为柱,浪稳虞渊蜃作楼。
花石遂看鱼变化,松明无复蚌沈浮。
鲛人泣尽风涛里,怪底明珠不忍投。
这首诗描绘了双溪两岸流水环绕的壮丽景象,以及水面上波光粼粼、如梦似幻的美景。诗人以“南北周遭绕素流”开篇,巧妙地将双溪的地理位置与清澈的水流相结合,营造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接着,“元龙双戏海门秋”一句,运用典故,借元龙(即刘备)与海门秋色相映成趣,进一步渲染了水边的生动与活力。
“波澄汉口铜为柱,浪稳虞渊蜃作楼”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水面波光粼粼比作铜柱,浪平如镜的景象如同蜃楼一般,既展现了水面上的静美,又暗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变幻。
“花石遂看鱼变化,松明无复蚌沈浮”则通过观察水中生物的变化,反映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花石在水底静静沉睡,松明(可能是指岸边的松树)不再有蚌类沉入其中,这些细节描绘了水下世界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鲛人泣尽风涛里,怪底明珠不忍投”以神话传说中的鲛人(传说中能哭泣出珍珠的美人鱼)为引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保护之情。鲛人的泪水化为珍珠,却因不忍心投入风涛之中,象征着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双溪两岸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情感与哲思。
早年通籍苍龙阙,近日移家仙掌峰。
方朔上书殊未报,平津开阁杳难逢。
骚人章句多怀古,陶令田园且养慵。
近郭离筵黄叶满,旧山归路白云重。
洪崖饵术修丹灶,叔夜援琴对酒钟。
应待软轮徵入觐,受釐前席始从容。
谁道古人今不如,龙生龙驹凤凤雏。
太冲千载有孙子,笔端真可四三都。
向来鹿鸣首送渠,至今银袍双袖乌。
会逢玄晏为拈出,殿前作赋声第一。
谢家青山李家据,王家青山当家住。
上头新作读书堂,牙签玉轴古锦囊。
万夫攘臂侬掉臂,万事无味书有味。
时挑野菜煮一字,儿辈不须来染指。
印山先生罗天文,一卷周雅遗子孙。
一门三世六七人,月中桂枝斫到根。
近来书种将绝却,两度秋天虚一鹗。
今年有孙康鼎来,问天还我北斗魁。
印山草木也驩喜,印山风云有生气。
君不见普州衣钵付仇香,仇香衣钵付此郎。
年未三十笔力强,百斛龙鼎一笔扛。
殿前春风更努力,莫放别人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