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亢广衍旧膏腴,计使荆轲献地图。
持短入长奚济事,害成延祸竟亡躯。
马迁作史失辞驳,刘向传经具政模。
引水开田言则易,推行得当竟谁乎。
督亢广衍旧膏腴,计使荆轲献地图。
持短入长奚济事,害成延祸竟亡躯。
马迁作史失辞驳,刘向传经具政模。
引水开田言则易,推行得当竟谁乎。
此诗《督亢陂揽古》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荆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深邃的历史洞察与人文思考。
首句“督亢广衍旧膏腴”,以“督亢”之地的肥沃景象起笔,暗示了荆轲所处的背景环境,为后文的故事情节铺垫。接着“计使荆轲献地图”,点明了故事的核心——荆轲奉命献图,这一行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持短入长奚济事”,通过对比“短剑”与“长势”的矛盾,表达了对荆轲行动效果的质疑,暗示其结局可能并不如人意。紧接着“害成延祸竟亡躯”,直接揭示了荆轲行动的最终结果——不仅未能达成目的,反而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马迁作史失辞驳,刘向传经具政模”,这两句是对《史记》和《说苑》等历史文献的评价,指出司马迁在记载荆轲事迹时可能存在辞驳不足的问题,而刘向在传述经书时则能提供更为具体的政治理论框架。这里通过对比,反映了不同历史记录者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
最后,“引水开田言则易,推行得当竟谁乎”两句,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哲学问题: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中的恰当性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引用水源开垦农田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人又有几许?这不仅是对荆轲个人行动的反思,也是对历史乃至现实社会中诸多理想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
整首诗通过荆轲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更深入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叠嶂千重叫恨猿,长江万里洗离魂。
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
海内埏埴遍,汉阴旌旆还。
望留丹阙下,恩在紫霄间。
冰雪背秦岭,风烟经武关。
树皆人尚爱,辕即吏曾攀。
自惜两心合,相看双鬓斑。
终期谢戎务,同隐凿龙山。
衡岳有开士,五峰秀贞骨。
见君万里心,海水照秋月。
大臣南溟去,问道皆请谒。
洒以甘露言,清凉润肌发。
湖海落天镜,香阁凌银阙。
登眺餐惠风,心花期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