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
闻师此妙诀,蘧庐复何情。
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
闻师此妙诀,蘧庐复何情。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文天祥的作品,名为《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全诗从自然景观出发,通过对泉石、山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开篇“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两句,展现了诗人平日里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与向往。这里的“昔我”即“我往日”,指的是作者过去的时光;“长揖”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重之意。通过这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他不仅仅是在欣赏自然,更是在与自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接着,“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描述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咫尺”形容距离之近,意味着诗人与大自然之间几乎没有隔阂。这种生存方式让他得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寻找到一片清净和宁静。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这里,“至人”指的是达到道德境界的人,这种人不为外物所动,不被世俗之尘所染。诗人感慨于世间纷争与名利之争,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这一句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业风”指的是世上的各种追求和欲望;“蜗角争浮名”则形容人们为了虚无缥缈的名声而相互竞争。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随后,“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这里“大吕翁”可能是指一位道德高尚之人,与诗人的灵魂相通,有着不解之缘。这种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上的遇合与共鸣。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这一句则是对心灵交流的描述。“寥廓”形容时间的悠长和空间的辽阔;“俯仰”即低头仰望,意味着诗人在与对方交谈时,对宇宙万物有了深刻的领悟。这种交流让诗人的思绪变得轻松自如。
紧接着,“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与时间的感慨。“天地不知老”指的是自然界的永恒和不朽;“日月交其精”则是对自然规律的赞叹。诗人借此强调了生命的本质与宇宙的统一。
然后,“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这一句探讨了生命哲学。“阴阳性”指的是宇宙间阴阳二气的交织,代表着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本来自长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不朽、回归自然本性的追求。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这里,“指点虚无间”可能是指通过某种超验之法或道德修养,使得精神世界变得清晰可辨;“引我归员明”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
接下来的“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这一句形容了一种高超的修炼境界。“一针透顶门”可能是指一种直抵灵魂深处的顿悟体验;“道骨由天成”则表达了这种精神状态是与天地自然相融合,非人力所能为。
最后,“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这里,“逆旅”形容一种逆境或困难的旅途;“蹑屩行”则是一种艰难跋涉之状。诗人的这番自况,表达了他对于人生道路上的不易与挑战,以及对突破这些困境、继续前行的坚定决心。
全诗末尾,“闻师此妙诀,蘧庐复何情。”这一句则是诗人对于所遇之人的教导和启发表示感激。“闻师”指的是听从老师或智者的指导;“此妙诀”即是他们传授的深奥道理;“蘧庐复何情”表达了诗人在获悉这些真理后,对于尘世间的情感与牵绊变得淡漠,不再有所挂念。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命哲学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精神超脱、道德修养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